臺南市新園蒙特梭利幼兒園
  • 首頁
  • 關於
    • 蒙特梭利
    • 教學內容
  • 入學資訊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學習計畫書 >
      • 櫻花家
      • 百合家
      • 玫瑰家
    • 親子屋
    • 相簿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

教師心得

發現兒童--評估觀察

12/20/2019

0 評論

 
觀察評估                                                                                                          T22   2019/12/10
當教室裡鬧哄哄時,老師本身通常會先坐在藍色線裡,一會兒孩子們看見老師已經坐下來而不出聲時,大家開始移動自己腳步,促使趕快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跟著坐下,有的孩子會說:ㄟˋ!老師已經坐下來了快點過來,另外有些孩子則默默繼續收拾他未完成的工作,尤其在早上收工作時,一聽到音樂變大聲,孩子有時會容易急著收工作,聲音也會過於大聲,有的孩子會喊:收工作了!有的則慢慢待工作收拾完畢才會到線上。我們發現當孩子被要求或請求保持安靜時,他們臉上會有不一樣反應,尤其在小班的年紀,例如團體課程故事唸到一半若被某孩子打斷,通常其他孩子會一直盯著那孩子看,而被盯著看的孩子自己也會感到不好意思立馬作出修正。最近開始介紹"樹",孩子觀察到學校裡的樹有高有低,有胖有瘦,還細膩的注意到樹皮上有眼睛紋路,他們說:樹有眼睛耶!這是天然形成的喔!老師很認真介紹,孩子聽得也很有興趣,開始用手環抱大樹,當他發現手不夠圍起樹的身體時,他會說這棵樹好胖,另一群孩子則會向前繼續圍繞樹的周圍,低頭看看樹根藏在哪裡?他們都喜歡用手觸摸具體的東西,也會開始注意到學校裡的植物有哪些?而不只是那棵樹而已!在教室內,孩子面對教材教具也會取得專注力,而將他最好的一面引出來。
     面對有些精神不濟的孩子或是專注力較低落時,老師必須經過評估做一些調整。在示範工作時,需要強烈的對比或多次練習讓較緩慢的孩子保有興趣,不斷引發他的觀察。也觀察到興趣較高的孩子隔天會重複拿出來練習,並將老師所教過的工作自己再複習一次,還會在完成練習時走過來在你耳邊說,我今天都有做過你教的工作喔!臉上還充滿著開心的笑容。有的孩子本身較敏感,有些則沒那麼敏感,在每個年齡及心理層面來說,刺激是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透過感官教育可以啟發還未被發掘的智能,孩子就像海綿一樣,你給予什麼就吸收什麼。透過平常工作可以觀察孩子學習能力外,感官接收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當然它會因環境因素改變,如要幫助孩子就不要壓抑他們與生俱來觀察的本能。
0 評論

發現兒童--導師

8/22/2019

0 評論

 
                                                                                                                                                        T22
    我想在導師這個議題上是很多變的,我認為的導師是一個本身具有專業能力以外,還需富有更多的耐心與愛心,且要能察言觀色明察秋毫,不單單只是應付片面之詞上,對孩子要有更多的耐心與適當合理的做法,才不至於讓家長有更多不信任,新學期開始,教室多了一些新生,可想而知進到教室裡一開始都是哭鬧或是沒安全感找不到自己定位,想爸爸媽媽,想快點回家,經過老師安撫及同儕力量,可多少擄獲一點”芳心”,甚至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把焦點放在工作上打開好奇心。這時候老師能做的是伸開雙手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等到班上孩子漸漸安穩後,老師開始示範工作利用教具來幫助孩子選擇他想要的東西,話不必多。但是新生剛進到新環境總是特別敏感的,老師本身要注意個人情緒及說話音量,孩子才不至於更沒安全感。所以第一個月在教室裡,老師必須有更高的耐心,和孩子培養情感,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和老師都是他的朋友。
      在導師這個部分,除了掌控孩子安全,並保護他們在工作中不被打擾外,老師本身對教具的了解,專業度也是要逐年提升。但從跟孩子互動過程中,也察覺在蒙氏工作過程中哪些讓人驚艷之處,並觀察到每一個孩子是否學會他所學的,分辨出在哪個領域是他的強項,再多給予協助!因應剛開學期間,新生孩子情緒較不穩定,老師竭盡所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希望能慢慢上軌道,在自理能力上,啟發對工作興趣,都能有所成長,最重要的還是老師本身的情緒,儀態,對孩子來說我們就像他的一面鏡子,特質就是保有堅持而不動怒的態度!
 
0 評論

發現兒童--導師

8/22/2019

0 評論

 
​蒙特梭利說:蒙特梭利老師需要道德情操 -- 要鎮定、有耐心、有愛心、有人性,美德成為主要特質。
每回班級進新生,可以看出老師具備不凡的定力,定力不夠的老師,有時只要一個新生就足以讓他煩燥、抓狂,班上其他孩子也就遭殃。這回新學期,小幼班第一天就進了9個新生,原來班底(舊生)也才3個,其中2個上學還不到一個月呢!開學前兩天真的是哭成一團,老師在課程上稍做調整,孩子漸漸穩定下來。其他兩個混齡教室,全新生較少但加上小幼升上來的孩子,對班級而言也近10個新生,適應的過程,總不免有幾個孩子會哭泣,還要顧及舊生,也很不容易。此時老師若能了解這些孩子的不安,陪伴他們,很快可以度過適應期。我想允許孩子哭是需要的,雖然孩子哭會讓教室氣氛變得浮動,但也讓舊生產生同理心進而友善的對待這群新的朋友,所以老師對舊生的引導也很重要。
有時下班前老師聚在一起,老師偶爾會發洩一下,提到在班上遇到的事,聽她們事後描述,講起來覺得好笑,面對二、三十個孩子,但老師不會因為孩子有狀況而情緒化,才是令人佩服之處--老師夠專業,沒有把氣出在孩子身上,面對有狀況的孩子時能如此鎮定而不失控,做到堅持而不動怒,真了不起。
教育的工作由導師和環境均分,所以老師的角色是環境準備者、孩子的觀察者及教具與孩子間的橋樑,成為一位好的蒙特梭利老師真的不容易:一、必須能夠選擇適當的東西,將它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對它產生興趣。二、如何有效的引導孩子去使用這些東西。這些需要的是經驗的累積、實務的經驗。也難怪說蒙特梭利老師愈老愈有價值。
0 評論

教孩子學規矩

1/10/2018

0 評論

 

第1章 「自由與紀律」心得                             T31 2017.12
  我們成人對孩子的愛與尊重,有沒有培養出自愛與自重的孩子。下課時常看到家長看孩子玩時,跟前跟後的追,加上口中碎碎唸,而孩子似乎沒聽見一樣,一直出現不可以的行為,家長尊重孩子想要玩,就繼續讓他在遊戲場玩,但孩子已不是在玩,而是開始出現不守規矩的行為。也常聽家長說孩子都不聽話,也帶不回家。家長如能有適當的權威,當能夠消除混亂、帶來秩序。關鍵在哪裡呢?        要給予孩子教育,成人是必須要有權威的,但權威有兩種:一是理性的權威—成人對孩子的權威,只會表現在特定的時間點上,如:要給予孩子規範時。一但過了這特定時間點,權威就需結束;二是非理性的權威-滿足成人的控制欲、權力欲與支配欲,而非幫助孩子生命發展。權威不應是情緒,不是憤怒,而是原則的堅持。在教育上用來捍衛紀律的不應該是成人的情緒,而是對紀律的原則,所以想要給孩子自由或孩子想要有自由,不能沒有原則,不能沒有紀律,愛與尊重必須配合自由與紀律。成人要在孩子面前捨棄自己的非理性的權威,我們應當觀察孩子生命發展,了解孩子天性及內在需求,用客觀的態度對待孩子。同時用理性的權威,引導孩子的人格發展成長。
蒙特梭利博士說:自由是整個演化過程的果,而不是因。越年幼的孩子,他們的自由就越少,隨著他們選擇能力越好,自由就會逐漸增加,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有規範可遵循而不是隨意放縱。紀律是安全感的來源。好比教室裡如有調皮、不守規矩的孩子,他們是多麼希望老師給予他們有原則的規範,而不是不置可否的自由。有了規範,孩子學習遵循的過程中,他們的內心是受益良多的,等到他們得到紀律下的自由時,他們是會感受老師給予他們的「愛」而產生美好的「尊重」。家庭中的成人對待孩子,也是一樣的。

0 評論

教孩子學規矩

1/10/2018

0 評論

 

                                         T11 2017.12
第1章 「自由與紀律」心得
蒙特梭利教室中,有所謂的常規與紀律。自由是建立在紀律中,然而權威與自由該如何拿捏呢?書中提到「適當的權威能夠消除混亂、帶來秩序;而沒有權威的組織,將無法實現其組織目標。」我們希望孩子有自主性、有能力能自行解決問題、學習尊重他人。以往打罵孩子的教育在現今的社會上已不可行了,市面上親職教育的書或課程開始鼓勵家長們尊重孩子、傾聽孩子、順從孩子。然而成人卻未抓到精隨,反倒變成縱容孩子、服從孩子了…而老師在學校的教育也越來越難執行了!給予孩子尊重選擇的前提下,我們必須建立孩子該有的紀律及規範,除了愛自己外,孩子也要學著尊重環境及同儕。書中提到理性權威及非理性權威,理性權威是建立在特定事件或時間點上,是在需給孩子規範時,過了這事件權威就跟著結束,目的是在讓孩子了解對的選擇及規範。而非理性的權威只是成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望或情緒,這對孩子的教育是沒有幫助的。在學校我們建立了教室常規及紀律,每位孩子都跟隨著紀律常規執行。當有孩子挑戰常規時,其它的孩子就會給予約束或指正,根本不需老師介入。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一樣,規範在教室中執行時唯有大家一起遵守保護著,孩子們才能安心自由的在教室中學習。愛與尊重的前提下仍須建立紀律規範。當孩子需要規範時,老師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孩子的選擇上」,不管孩子做出對的選擇或錯的選擇,老師應該讓孩子學習處理並面對後果,而非把重點放在處罰或是情緒字眼上。教孩子做出對的選擇並建立規範,才是教養的最終目標。


0 評論

教師心得

7/18/2017

0 評論

 
童年之秘
第13~15章                                                                                                                            T31
         成人必須瞭解,兒童須要運用雙手,並認同兒童第一次運用雙手時,是其工作本能的表現,否則兒童的發展將受到阻礙。平時孩子看著老師示範教具,當他們自己動手操作時,老師會觀察到孩子的專注比看老師示範的專注還要更深入。因為他們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是很享受學習的。就孩子們午休時,自己舖棉被,雖然會耗許久的時間,但他是靜靜的舖,舖到整齊,舖到他滿意,一躺下馬上睡著。如是受到完全的服務,當他躺下時,他仍會玩、會翻滾,甚至久久未能入睡。其實多讓孩子動手做,也是可以滿足他的需求,穩定他們的心。
        兒童是一位發現家,也是一個不受拘束、令人讚賞的個體,不斷努力去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在工作中孩子觀察老師示範教具,他所看到的,接收到的訊息,不一定是我們所想的。到了自己操作時,確有自己的方式,在不影響學習目的時,允許他們繼續探索,發現他們,更能專心找出解決方式,一但打斷了他、糾正他,容易讓他們失去發現的精神。在旁的觀察者必需瞭解,何時可以給予協助的力量,幫助他們達到學習目的。
        對環境的喜愛,是一種感受力,也是兒童心理成長的一種助力。班上有一位小朋友在不知要做什麼工作時,上一秒還在游走,一下子會觀察到他開始搬花盆來擦葉子、拿掃把來掃地、提水桶來擦灰塵,而且是非常在專心投入。  : )
​
0 評論

教師心得

7/18/2017

0 評論

 
範圍:第13-15章                                                                               T0
兒童運用雙手,是其工作本能的表現,依照他自己的節奏,享受過程中的樂趣與成就進而發展自我。成人總是照自己的想法,希望用最少的努力達到目的。曾遇過,孩子事情做不來,我們基於想幫忙他的心態而出手協助,此時孩子把我們的手撥開,他想要自己完成。當成人看到幼兒在做一件費力的工作,就會不自覺地幫助幼兒,跟幼兒說:我跟你說這樣做比較快…,甚至代替幼兒完成,因為成人無法忍受幼兒的慢節奏,但這樣的幫忙已經阻礙幼兒的發展,也不能滿足幼兒想要自我成長的心理需要。當幼兒依照自己的節奏,努力的嘗試自己穿衣服、梳頭髮…時,我們必須多一點耐心。
環境,具備暗示的作用。環境--除了看得到的硬體之外,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書上提到大人會有意、無意的把自己的意志加諸在小孩身上,例如,當小孩去開水龍頭,遭到大人禁止,往後小孩可能會覺得開水龍頭是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有機會讓他開水龍頭時,他反而裹足不前。
小孩是天生的觀察員,特別對成人的一舉一動感到興趣。最常在新生的聯絡簿看到家長寫道:孩子會模仿放學廣播:○○○請準備回家,或在家要父母當小朋友,自己當起老師…。我們也常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老師的影子,一個動作、一個口吻,有時讓你會心一笑,有時也會讓你倒抽一口氣。觀察孩子,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不論是好的、壞的影響,成人應當自我省思,會更小心自己的一言一行。

0 評論

教師心得

6/9/2017

0 評論

 
                                                                                                                                             2017 06 T12  
範圍:童年之祕第10-12章
在第十章提到「由於成人和小孩心理狀態是如此水火不容,因此除非某一方做一些調整,否則兩人根本難以共同生活。我們不難看出,小孩總是被迫調整的一方,因此他在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地位。每當小孩的行為破壞大人環境的和諧時,一定會遭到制止。」
大人常在不自覺之下,以自己的角度為小孩決定事情,或是認為應該如何執行事情......,當然,當孩子還小或許只能順服家長的決定,因為他本身無能力改變,然而,隨著時間以及年齡經驗的增加,孩子的想法他們的需求,逐漸改變,若家長不調適教養的方式,那彼此間的衝突就會趨於明顯,就像常聽到大人抱怨,孩子堅持要穿哪件衣服出門才導致上學遲到,並影響彼此一早的心情。因為彼此都有自己的堅持,所以導致雙輸的局面!倘若能有事先的溝通,彼此的認同,那應該會是不一樣的結果!
相對呼應在第十二章其中提到「對兒童最好的幫助,就是隨他的高興自由活動。」
大人雖能理解其用意,但是在行動上面,卻又是過度的干預。就如同在使用水杯喝水,一定是用摔不壞的,決不會是玻璃或瓷器杯子!在倒茶時,一定規定不能超過哪個範圍....,因為大人會想到東西摔壞的後果,會想到水太滿的後果,也因為這總總過度保護會限制的動作,阻擋孩子學習探索的動機和衝動。在這過程中孩子可能就喪失一次次練習的機會!在拿捏方法上仍是我們所要再省思的。
0 評論

教師心得

6/9/2017

0 評論

 
                                                                                                                                                                                             2017.06 T0
範圍:童年之祕第10-12章
 
兒童與成人的衝突,始於兒童發展到能夠獨立動作的階段。好像真的是這樣,當小孩能夠照自己的意思自由走動、手觸摸不同的東西時,成人很容易過度的干涉,造成彼此的衝突。反而是嬰兒時期,視覺、聽覺不是成人能夠完全禁止的,因此嬰兒能自得其樂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其敏感能力也隨之漸漸增強。面對幼兒,我們應學習觀察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在做什麼,讓他們有足夠自主的機會,做他們想做的事。
走路,最適合兒童了,書上提到,一個日本父親帶孩子散步,一路跟著孩子,儘管父親什麼都沒做,卻完全符合自然。可能是現在環境的關係,很多時候孩子是被放在手推車裡,但如果在公園裡,安全的範圍下,讓孩子自己走路,在過程中孩子可以協調許多不同的動作,以維持平衡及用兩條腿走路。孩子走路沒有固定的節奏,更沒有像大人一樣有特定的方向與目的,當他看到四周有趣的事物,立刻受到吸引,並試著走過去,大人要幫助小孩的部分,就是放慢自己的步伐跟著孩子。我覺得在這緊湊的生活步調中,大人們有很多事情要完成,步調很緊湊,若能真正了解這些對孩子的重要,才會進而放慢自己的速度。做其他的事也是一樣,孩子享受的是過程,讓我們把步調放慢,拋開成人的「目的」取向,應該就不會這麼急躁了。其實,我覺得較大的孩子也是一樣面臨類似的情況,上星期姪子要自己騎車到不曾去過的地方,在google map上找路線,他嘗試著找了幾條路線,在我看來,有一些是繞遠路,不用考慮,也不需要花時間再去研究這些路線。但我並沒有插手,因為,第一、這些路我都很熟,但他不熟。第二、他用心的過程就不會是浪費時間。後來他決定走一條,或許不是最近、最容易走的路(最近、最容易走是我所認為)。最後,他順利到達目的地,也平安回家。這件事,給我的體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他自己做過的才是最刻骨銘心的,我們的經驗只能提供參考。
0 評論

教師心得

6/9/2017

0 評論

 
                                                                                                                                                                                  2017.06  T11
範圍:童年之祕第10-12章
在這一章節提到了「成長的障礙」,成年人應該努力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提供孩子一個適合的生長環境,使孩子得到滿足.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蒙特梭利教學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環境、教具、教師和兒童。這四大元素綜合起來,它們是一個屬於整體教育「孩子」的環境。
    蒙特梭利學校教室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為主。不但教具內容要適合孩子智力發展的階段,所有的硬體設備也都以孩子的高度為標準,因為在教室中內,我們鼓勵孩子一切事物都由孩子們自己動手。如:吃飯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應適合孩子的尺寸,而老師如何準備環境呢?只要設想:從孩子一上飯桌,到吃飯完後下桌的中間會經過哪些過程?而哪些是過程中所需用的物品?以及它們的大小、輕重等等,都必須是適合孩子能夠使用的。為什麼要以孩子為中心設計環境呢?因為透過這些預備環境中,不是只看見當下的成效,而是為了培養孩子以後能夠一切自己動手,不會依賴他人。不用太小看孩子的能力,很多父母都會覺得一個三歲半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其實,一個三歲半的孩子不但會自己擦鼻涕、摺衣服、脫鞋子,還會照顧環境呢!但是關鍵就在成人是否大膽和耐心地給過孩子機會自己做,而且成功地引導過孩子。想要孩子長大,成人就必須學會放手及預備安排環境,讓孩子自我去學習探索。
0 評論
<<上一步
轉送>>

    Authors

    新園教師們

    Archives

    十一月 2020
    九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八月 2019
    一月 2018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三月 2017
    一月 2016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二月 2014
    一月 2014
    五月 2013
    三月 2013
    十一月 2012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All Rights Reserved by 新園幼兒園
  • 首頁
  • 關於
    • 蒙特梭利
    • 教學內容
  • 入學資訊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學習計畫書 >
      • 櫻花家
      • 百合家
      • 玫瑰家
    • 親子屋
    • 相簿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