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到標題「宗教教育」,很直接的想到就是宗教,因此看了第二次的書本,其實它包含了環境的準備〈日常生活和心智教育有關的宗教情操〉,這樣的說明似乎還是簡化了一些。
在這麼小的孩子身上我們能引導他分辨善與惡,讓他們對於善的部分更強大,在耶魯大學的研究上,在很小的嬰兒是能分辨善與惡的,對於環境的營造就更為重要了,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父母的思維及生活道德平時就能足以影響孩子。 建立道德觀念是重要基礎,在學前階段就已奠定,對新生兒來說,會慢慢和主要照顧的人建立依附關係,親密關係形成的同時,道德發展也在慢慢的建立。給孩子正確的規範中讓他自由的發展,可以協助他們更加的成熟。當然,在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是要有耐心的,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為這關係到孩子的一生。當你抱著幼兒闖紅燈,或是不經意地在孩子面前隨地丟紙屑時,小心,孩子的道德發展可是從出生就開始了,所以才會說「身教重於言教」。
0 評論
教師大部分時間都是不干涉的的態度忙上忙下,鼓勵他們、說明新的使用方法,及改正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他會直接糾正環境中被某人打亂的秩序;或是輔導尚未正常化的兒童,避免干擾他的鄰伴、或是以教具引起他的興趣。他從未閒著。就算他似乎沒事可做,他仍是在觀察兒童工作。
在早上入園孩子們進行蒙特梭利的時間,我發現我時常是忙碌的,看到孩子在進行水的工作時,力道一個沒掌握好,水打翻時,我心裡的想法是要趕快把環境恢復,以免轉移了其他正在工作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多數時候都是我跟著孩子一起整理。但是我發現如果在事情發生得當下,孩子的水打翻了,我應該先停一下,觀察孩子當下的反應,看看孩子是否會自己去找到解決方法,或許孩子會想起要去拿起抹布擦拭,亦或是主動尋求老師的協助,不管孩子使用哪種辦法,都是他自己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的,這也是孩子自己一部份的人格特質。 在教室裡面,當一個孩子發生很大的聲響時,都一定會有某幾位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甚至會圍繞在這個目前需要幫助的孩子桌子周圍,老師當下需先撤離圍觀的孩子,但是假如過去的孩子是想幫助這個發出聲響的孩子,那老師可以先觀察這兩位孩子間的互動,或許這兩位孩子會互相忙,或許兩人之間會有摩擦,這些互動對孩子來說都是種學習,但是如果圍觀的孩子是為了看熱鬧就例外了,老師須立即進行疏散,以免發出聲響的孩子會更緊張,出現其他可能的偏差行為。 我過多時候給予孩子過多不必要的幫助,讓孩子錯失自己可以學習的機會,這算是自己的壞習慣,要是我當下幫助一位孩子解決他遇到的問題,可能會發生無法顧慮到其他更需要幫助的孩子,因為注意力一直在眼前的孩子身上,也可能會導致眼前著孩子下次發生事情就是等待老師的協助,所以更多時候假如當自己還未確定一個孩子是否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可以先觀察,確認孩子是否可以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上前去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畫圖和寫字一樣,也是表達的一種方法,透過手來表現自己。
蒙氏教具中的繪畫活動練習,這裡指的應該是金屬嵌板的工作,必須先畫出幾何形狀,再在圖形裡填滿顏色。所以給人”被限制”,而非自由創作的感覺。若知道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教育手為書寫做準備,就能理解。就像許多日常工作中的紙上作業,讓強調給孩子自由發揮創作的父母帶來疑惑。經過說明:日常工作裡剪、貼、撕、揉、摺…,讓孩子充份運用小肌肉、手部肌肉自然產生力量,往後握筆、書寫便能輕鬆駕馭。他們才能釋懷,放下”孩子被侷限、不能自由想像”的想法。 蒙特梭利用不是書寫的方法來讓孩子會書寫,同樣的,用不是教繪畫的方法來教孩子繪畫。有時在孩子書寫作品旁,常出現許多裝飾性的圖畫,自由的繪畫,是讓孩子繼續畫。分析畫畫本身的元素,如線條和色彩,給於練習的機會。描繪金屬嵌圖板的外緣和用線條填滿幾何圖形,可以幫助手的穩定度。色彩方面,則準備水彩、畫筆…等,讓孩子有機會使用它。 影響繪畫的最好方法是不要放縱它,而是要教育手讓它能很自然的產生成果,真正的才能會自己表現出來。我們必須用表現的方式來強化環境,用間接的方法,分開練習線條、色彩,孩子用手的表現自己。眼睛能正確的判斷事物並啟發對美麗物品的靈感、手也變得更靈活、熟練,孩子可以從繪畫中尋找快樂。 大部分時候,孩子畫圖和藝術天賦無關,僅僅是孩子用來表達的方式,就像語言一樣。 書寫 T22
在感官練習的過程中,孩子的手指隨著不同活動及方向移動右重複相同工作,在無意識中已經開始為書寫做準備,在手能畫圖形前,手的協調性也要經過幾何嵌圖版描摹外緣和內框引導,接著描畫字母符號所以手和手臂也能熟悉順著筆畫的方向重複描摹,透過視覺和觸覺一起記憶想同符號。 小班的孩子在書寫上遇到困難大多是小肌肉發展不夠沒力氣,但透過繪畫和金屬嵌圖版重複的寫並填滿圖形不會超出界外,拿筆的手也慢慢穩定,可以用不同的幾何圖形混合不同圖案及畫出長短線條,那便能確定這孩子可以有能力握筆。在語言方便配合字音的視覺和肌肉感覺讓孩子不斷用肌肉感覺去觸摸字母和對應符號聲音,若孩子不行時也不用強調錯誤繼續進行下去,可待隔天再吸引他的興趣一起練習即可。 教閱讀和書寫同時並進,四歲前會先寫再閱讀,但五歲後會先閱讀但書寫上就有困難,但也是要看孩子自身狀況,一般來說練習組合單字比閱讀更加吸引注意,到後來發現孩子會慢慢分析它的聲音。 例如說出來的字是由聲音構成,當興趣被引燃在玩或動字母盒時, 他們開始找出能用字母組合成一個單字,有時需要搭配重複練習及創造力。 偶爾會遇到孩子說我會寫拼音但是我不會畫圖,模仿卡片上圖案對他們來說似乎有時有困難,漸漸引導他們從輪廓開始分解動作,即便畫出來不像也沒關係,他們仍舊很開心完成,畫出來不像也沒關係。 小班孩子很喜歡模仿大的孩子書寫,在自然書寫原則下,都會先讓孩子在黑板上練習,幫助他們知道書寫方向和字體大小,並多鼓勵孩子描摹砂字版,教孩子謹慎並給他們有自信。目前小班對書寫仍是有高度興趣的!但真正的書寫是一種刺激的外在表現,如孩子寫得不好看他會擦掉再重新練習,甚至再回去描摹卡片。 另外在書寫上遇到就是左右顛倒,通常會先觀察孩子,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固定慣用手並給予適當引導,在空間形狀可以多做練習,或透過遊戲分辨身體左右,在大班時養成運筆習慣,我想當基礎扎實 孩子很快就會渡過左右顛倒尷尬期。 書寫技巧 T12
在蒙特梭利教室的日常生活區的工作,像是是三指抓,倒水,剪,貼,擰,摺…等等看似簡單的工作,卻是對孩子書寫練習的預備十分重要的工作。例如小朋友在三指抓的訓練過程中,加強手指的靈活度,對於往後握筆姿勢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又如擰的動作,當孩子轉動物品的過程,就有訓練的手腕的肌肉,又像在感官教育的帶插座圓柱體,小朋友利用三指取插座再將它一一擺放,從反覆操作中,都有訓練到孩子手指的力道以及穩定性,這都是為了寫前的預備。 曾觀察一個小班小女生,她相較其他孩子年齡比較小,在上學期的時候她對於握筆書寫的工作,不是明顯的熱衷,筆畫也比較不穩,時好時壞,反而喜歡在日常生活區操作倒水.剪貼...等等工作上,而且樂此不疲!在下學期開學後驚訝的發現,這位小女生她在書寫的動作上有很大的進步,她只需短暫在黑板練習後,即可以將注音符號工整的書寫在白紙,從她在操作砂字板的過程,會有停頓會有轉折,得知她明顯有察覺字的筆畫,另外她在白紙的書寫時會將字與字間取距離,筆畫也比較有力量。 另外有一次看到一個大班的小孩子在學習英文單字的s ,由於沒有舊經驗,所以很生疏,只見他一直努力的想把字母記住,但是屢屢失敗,突然間他拿起一旁的鉛筆在紙上寫上(.ㄝㄙ), 而且會在注音符號的上方加上輕音的記號經過了解才知道小男生,對於記不住的英文字母他都用這種自己自創的方式,利用注音符號的書寫方式去記憶英文, 每當忘記一個字他也會動手試著寫出,將手的動作和腦袋的思想連結然後說出那個英文字母。利用相對熟悉的符號和肢體動作來學習文字,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呢! 所以,書寫的工作,不單單只是握筆反覆寫字,而是需要考量到孩子學習的關鍵期學習的經驗,應思考在各方面都穩定的前提下再給與,亦或是大肌肉,手指肌肉都被訓練的準備下,對於小朋友書寫技巧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書寫技巧 T0
複雜的書寫動作包含:對書寫工具的控制及代表智能的工作。 書寫工具的操作是三指固定不變,一致的移動。在兒童時期,處於動作發展的敏感期,在每一個有動作的工作中,孩子都會經驗到生命的滿足感。在此成書寫動作的成型時期便能不費力而自然的具備到書寫能力。錯過這時期,等到孩子大一點,才來書寫,只能用很不自然會方式:如重覆的抄寫,同樣達到書寫目的,但少了樂趣。 書寫的第一個困難不在於握筆,而是在於書寫平面上輕輕的落筆,手能穩定是書寫良好的條件。在長期耐心重覆練習獲取穩定的手的要訣… 感官教具中,孩子的手隨著不同的活動,向不同方向移動,又做著相同的動作。無形中已為書寫的動作做準備。(間接準備) 書寫的直接準備,將書寫運用不同有趣的練習,讓孩子對這些活動興趣。 可用兩個獨立的練習完成: 1.掌握書寫的工具繪畫:金屬嵌板,這是我最喜歡的語文教具之一。蒙特梭利的描述:孩子逐漸不會超出線外,線條從起初的短而雜到長而平行、整齊的線條,代表孩子能熟練的拿筆。我們也實際看到同一個孩子金屬嵌板的作品,從2.5歲至6歲間的變化。繪畫,在訓練握筆的技能。 2.描繪字母符號(砂字板):產生書寫的動作,透過重覆,觸覺(手、手臂)、視覺、肌肉覺記憶、理解字母、發出對應符號的聲音。接下來進入到組合文字、分析文字的聲音。書寫的爆發期,到處都可以看到孩子的字跡,有時候從家長繳回的資料上、甚至收費袋上也會看到。 書上提到,導師決定孩子自然書寫的原則:1.在填滿金屬嵌板的線條是否平行、直線。2.可以閉著眼睛用手摸砂字板且認得字母。3.能準確的組合字。甚至在已決定孩子能書寫時,最好再等一個星期,讓孩子有自發性行為產生的機會。我想:孩子的自發行為代表其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教育中,一筆一劃重覆寫著相同的字,寫得愈多,字就會愈漂亮,似乎失去書寫的真正目的。記得我家的Tim剛上小一時,寧可被處罰不下課,也不願訂正作業(他覺得老師會不斷地要他重寫)。甚至到四、五年級,國語作業總是能交差就好,我也一直認為他的字寫得不漂亮。但一次無意間看他的記事簿。他把喜愛的事物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長達數頁,字之工整、漂亮是在他的作業簿裡從未看到過的。原來他的字很漂亮呢!他一定覺得書寫是用來記錄感興趣和有意義的東西。 發現兒童 心得 2020.02 T3
第15章 書寫語文 書寫和閱讀是小幼孩子較少接觸,也是初步學習的開始。大約在下學期階段,開始會開啓孩子對寫畫的興趣,先從金屬嵌板的形狀描畫,線條、力道、輕重的控制,有了經驗,會引導他們摸砂字板的符號,仿寫在黑板上。有些孩子非常高興可以做寫黑板的工作,但當他們學習摸砂字板的符號,仿寫在黑板上,幾次下來覺得沒有那麼簡單,就容易失去興趣。我實驗過,在學習仿寫符號時,先讓他們在黑板上練習,畫直線、橫線、斜線、圓圈、三角形、正、長方形………等,觀察他們的力道及控制線條起始及停止的空間能力,手眼協調是否穩定,再進行簡單符號的仿寫,如:t、o、l、i、ㄧ、ㄨ、ㄒ………等等。有人字很小,在黑板上寫的密密麻麻的,有人字很大,一個黑板就只寫一個字就沒位置了,此時老師會引導他們用自己的另一隻手做間隔,讓他們學習空間的取捨,或畫出一條中間線,分出上和下,發現他們會將符號、圖形縮小,學習找出空間,有些孩子在仿寫畫時,觀察的很仔細,每一個線條都摸仿到位,有些孩子觀察力較弱,不是少一横就是少一畫,不然就是線條沒到位,會用補的,當他們能利用直線、橫線寫畫出與砂字板相同的符號時,臉上充滿了「我做到了」的神情,代表著孩子啓動了自己能書寫的列車,往後他們還會開著這列車去尋找更多的圖形、符號、字樣來學習。 發現兒童 心得 2020.02 T1
第15章 書寫語文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各區域工作中,語言區域的工作最多樣化,聽、說、寫、讀透過語言教具讓孩子逐步漸形的一一學習。語言教具中的「砂字板」是孩子學習寫的開始,孩子透過字母的字形用視覺辨識而描摹砂字板。這是可以用看、觸覺的方式來書寫筆順觸摸字母,而幼兒時期的階段正是孩子的最佳觸覺敏感期,而孩子在操作這工作的同時,也正在為自己的讀和書寫做預備。孩子透過觸摸砂字板的同時,也用眼睛正做辨識,而透過視覺、觸覺的練習,並可以很快的達到深刻的印象,並且增加手指間的精細動作。 教室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還沒有引導他寫字前,他已經可以寫出他未接觸的字母,書中提告孩子的肌肉感覺發展,在此階段就很容易發展起來,教室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日常生活練習做得很好的孩子,寫字對他而言是容易的事。我們可以發現此階段的孩子很喜歡寫,尤其對中班(5歲)的孩子而言更是喜歡,因為這是孩子「寫」的爆發期。 我們可以發現語言的發展過程,第一先是預備期的準備,包括手部的肌肉、三指的精細動作。之後就透過了三指握筆,孩子透過手部肌肉控制書寫方向,慢慢的轉為發音及閱讀的練習。在這個發展階段,孩子非常喜歡動手書寫及發音,透過工作的練習,孩子會發現書寫與閱讀間的關係,透過這些自然而然的練習即發現,我們常可以在教室中聽見孩子發出快樂的驚嘆聲:「我會寫了!」「我會讀了!」 發現兒童 心得 2020.02 T0
第15章 書寫語文 蒙特梭利發現縫紉必須用的手部動作可用不縫紉來準備,這個意念用在書寫是很有用的,意思就是書寫的準備動作可以不是書寫。許多的日常生活練習,能強化幼兒肌肉的力量及協調性;操作感官教具時,運用握筆會用到的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等,都不是書寫,但確實是有助於書寫。所以,拿筆前有許多的準備工作。若孩子到了可以書寫的年紀,但無法書寫的很好,應引導其多操作日常的工作,提昇其大小肌肉力量,遠比要他多練習書寫來得重要。 書寫時會用到兩個不同的動作:描摹字形的動作及拿筆的動作。拿著或不拿著工具來完成相同的動作。蒙特梭利後來發展出砂字板:發現孩子喜歡觸摸砂字板:會運用到視覺與觸覺,增加孩子的控制能力。 有時經過教室,看到大一點的幼兒埋頭書寫,專注且投入,相信其內在的自發、主動與收穫,必有別於傳統幼兒教育中被老師指派完成作業的孩子。前陣子看到一張六歲孩子畫得圖,旁邊寫滿了注音描述他的圖畫,字體非常工整、清晰,他成功的利用符號達到表達的目的。這個過程中,興趣是很重要的,維持他書寫的興趣,才會有這樣的結果,如何維持就真的是功夫了。 觀察評估 T22 2019/12/10
當教室裡鬧哄哄時,老師本身通常會先坐在藍色線裡,一會兒孩子們看見老師已經坐下來而不出聲時,大家開始移動自己腳步,促使趕快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跟著坐下,有的孩子會說:ㄟˋ!老師已經坐下來了快點過來,另外有些孩子則默默繼續收拾他未完成的工作,尤其在早上收工作時,一聽到音樂變大聲,孩子有時會容易急著收工作,聲音也會過於大聲,有的孩子會喊:收工作了!有的則慢慢待工作收拾完畢才會到線上。我們發現當孩子被要求或請求保持安靜時,他們臉上會有不一樣反應,尤其在小班的年紀,例如團體課程故事唸到一半若被某孩子打斷,通常其他孩子會一直盯著那孩子看,而被盯著看的孩子自己也會感到不好意思立馬作出修正。最近開始介紹"樹",孩子觀察到學校裡的樹有高有低,有胖有瘦,還細膩的注意到樹皮上有眼睛紋路,他們說:樹有眼睛耶!這是天然形成的喔!老師很認真介紹,孩子聽得也很有興趣,開始用手環抱大樹,當他發現手不夠圍起樹的身體時,他會說這棵樹好胖,另一群孩子則會向前繼續圍繞樹的周圍,低頭看看樹根藏在哪裡?他們都喜歡用手觸摸具體的東西,也會開始注意到學校裡的植物有哪些?而不只是那棵樹而已!在教室內,孩子面對教材教具也會取得專注力,而將他最好的一面引出來。 面對有些精神不濟的孩子或是專注力較低落時,老師必須經過評估做一些調整。在示範工作時,需要強烈的對比或多次練習讓較緩慢的孩子保有興趣,不斷引發他的觀察。也觀察到興趣較高的孩子隔天會重複拿出來練習,並將老師所教過的工作自己再複習一次,還會在完成練習時走過來在你耳邊說,我今天都有做過你教的工作喔!臉上還充滿著開心的笑容。有的孩子本身較敏感,有些則沒那麼敏感,在每個年齡及心理層面來說,刺激是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透過感官教育可以啟發還未被發掘的智能,孩子就像海綿一樣,你給予什麼就吸收什麼。透過平常工作可以觀察孩子學習能力外,感官接收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當然它會因環境因素改變,如要幫助孩子就不要壓抑他們與生俱來觀察的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