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室中就像一個小社會,提供一個讓孩子有同儕接觸的機會。蒙特梭利環境中是個小型的開放社會,社會性互動會在很自然的情景下產生。如:當想操作的工作已有孩子在操作時,而孩子也想要工作就必須學習等待;日常工作中有些工作進行中孩子會分享孩子所精心準備的食物,如:切水果、抹土司等工作。在教室中孩子與孩子間的互動發自自然,是生活化的。舉例來說在教室裡,我們常可以看到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孩子都會靠過來關心,並且主動幫忙。孩子與孩子間會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對大孩子的社會互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並且學習自律,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
孩子社會化互動是從生活中引起的,不論是正向的或是負向的社會性行為,都需要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蒙氏教室中我們給予孩子紀律下的自由,當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時老師也可透過「和平課程」、「道德常規」來引導孩子正向的表達方式,社會化不單單只是一群孩子玩在一起就是社會性行為,教孩子如何與人互動及如何尊重、照顧他人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0 評論
在學習上每個家長無非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專注」,因為唯有專注,孩子的學習能力才能有所提升。常聽到家長分享,為什麼我的孩子在看電視那麼專注,如果在課業上能那麼專心就好了!但是「孩子的專心」是教不來的,其實更不用「教」。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老師們不難發現孩子專注操作工作的神情,那種神情是逼不來的,是孩子的內在動力去激勵出來的。當孩子有興趣時,會開始摸索專注於工作中,並且會出現反覆重複的不斷練習操作工作,過程中孩子產生了更多的興趣,這就是內在的趨力牽引著孩子。孩子的內在想要駕馭工作,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專注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名兩歲半的孩子,開始學習操作剪刀的工作,當坐下來時就開始專注研究自己的手指想要比出「耶」(食指、無名指)的手勢,總要花上數分鐘才將他的手指搞定,然後將手伸入剪刀中,伸進去後又開始練習透過不靈敏的手指努力控制剪刀一開一合,調整好多次才控制得住剪刀。這時又需調整紙張方向將紙張放入剪刀中,運用手指力氣將紙張一一剪下…….過程中孩子需要花多少的精力及耐心去完成這樣的工作,但我們觀察到孩子樂此不疲,且會不斷出現許多次重複操作練習,一直到他駕馭了這份工作。孩子的專注就是從這過程中學習來的。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孩子都被允許和鼓勵發展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碰上挫折也會不氣餒的自行探索尋求答案。不論在大孩子或小小孩身上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樂於探索這世界的一切事物,週遭任何事物都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及專注力,就看成人如何對應及利用了。 注意力是孩子一切能力發展的基礎!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孩子,成人就必須去檢視孩子的環境,是否因為太多的混亂事物佔了孩子大部份的心思,使孩子游離在瑣碎事物之間,導致孩子無法成為自己的主人。提升孩子注意力,要從「準備好的環境」去下手,這環境能「孤立化」孩子有興趣的工作,擾亂因素應被減少。
孩子能夠專注他就能堅持不懈的工作,在教室裡老師們如何讓那麼多的孩子們專注活動?孩子們的意志力這麼強嗎?那回家怎麼辦不到?原因在於孩子們做的是一份「有興趣的活動」,教室裡的老師只是工作與孩子間的橋梁,當橋梁建立起來,孩子和有興趣的工作互動後,會產生努力不懈重複的現象,而不斷的重複其實是孩子對所學進行「內化」,當他成功勝任這工作後他便也有了自信、意志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終培養出專注、自信、意志等有用的人格特質。 專注能力的建成是外人無法直接介入和代勞的,因此,「準備好的環境」也就成了成人唯一能幫得上忙的了。 談到「自制」,一些大型、長期的研究顯示「自制」能力與孩子的未來成就是正向相關的。在蒙氏的教室裡,所有的教具都只有一套,如果別人正在使用,另一個孩子也想使用它,那他會等待,他會尊重別人的工作。會出現這行為並非有人告訴他,而是他在日常經驗中所學習到的現實。孩子只有等待、忍耐、克制衝動,沒有別的辦法(別的孩子也會這樣等待),等待、輪流使用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日復一日,尊重他人的行為也就趨於成熟。 蒙氏教室的「社會生活」將3~6歲的孩子混齡在同一間教室裡,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會互相幫助,孩子間有一種天然的滲透力,因為他們之間的能力層次接近。孩子的社會行為常是互相學習而得的,孩子間有他們自己理解的溝通語言常是成人無法辦到的,請看下面老師親歷的實況。某次的玩具時間,在某個角落出現爭吵和低泣的聲音,顯然應該是孩子玩玩具產生了衝突,此時老師並沒有立即前往處理紛爭,只是提高注意力看孩子們如何發展或解決這紛爭。3位大班孩子和1位小班孩子,其中一位大班孩子拿走了小班弟弟的玩具,小班孩子因此而哭泣。拿走玩具的大班孩子不願意把玩具還給弟弟,另外兩位大班孩子便加入試圖幫弟弟說話。甲:「○○你不可以拿他的玩具」,乙:「對啊!老師有說拿玩具要問人家」,甲:「○○你趕快還給他」,乙:「□□你不要哭,我幫你拿回來」,甲:「你是哥哥不要拿弟弟的玩具」,乙:「對啊!老師說要分享」……最後孩子們自己解決了,紛爭和平落幕了!老師也享受了一段孩子們自我解決問題的寶貴經驗。混齡教室裡會發生很多的社會經驗,例如:分享、幫助、友善、關愛、尊重…等等。這麼美麗的畫面是孩子在這自然的環境中所學會的。想想看現在社會裡的成人有時是不是還不如教室裡的這群孩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