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 T12
準備的環境在蒙特梭利的教育裡既是了解孩子的場域也是社會互動的一環。當環境讓孩子感受舒適,孩子能在其中自動自發的工作,也會影響周遭其他孩子跟著遵守明確的教室規則,包含輕聲的說話、教室內慢慢走、隨手靠椅子、保持動線暢通等細節之舉都是孩子與環境潛移默化的方式。 一旦孩子走進教室放好各自的物品後,接下來的工作選擇以及工作操作也都屬於準備環境的一部分。當孩子沒有頭緒的看著櫃子時,此時,老師可以先一旁觀察,等他選好拿起工作時就會慢慢的坐在位子上操作,或是看著其他孩子工作自己也會跟著工作。老師是引導者的角色,必要時才介入引導操作,也會適時地離開,好讓孩子自由地操作,並藉由觀察孩子的操作中得到反饋,既能隨時調整教具的適切與否等,也能了解孩子在操作教具時的狀態。 老師也會隨時提醒孩子們要愛護教室環境,環境是大家一起使用的,需要好好愛護環境。禮儀常規在此時就能體現在教室的環境裡,像是用餐完後可以順勢看一下座位下方的地板,若有不小心掉下去的食物可以幫忙撿起來等,或是在拿取教具時要使用雙手以保護教具,讓孩子們更進一步認識環境的重要性。同時老師也是環境和孩子間的橋樑,老師能清楚的示範教具讓孩子學會操作,若孩子們在操作工作中,不慎損壞教具,須立即更換地補上新的教具,好讓孩子們能接續操作。老師是隨時守護並保持環境就緒者。 環境在孩子的身上也體現了模仿,無論是模仿老師或是其他孩子,因此老師需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好榜樣讓孩子們看。在教室裡也需保有秩序和次序感的環境,讓孩子們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在混齡教室更能看到年長的孩子會提醒或教導小一點的孩子該怎麼做,形成一種互助、尊重他人的友善環境。 教室是孩子第一次接觸的小型社會,孩子在每一階段都會有一些些的改變,像是開始會回應對方、喜歡溝通、學會交談,或是藉由觀察和模仿同儕來學習,這也是混齡環境的優點。 最後,準備環境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觀察以及了解每個孩子在工作時的狀態,再根據工作狀態來調整教具的適合度和進度,讓孩子可以在信任、舒適的環境裡專注地進入工作狀態,以此達到雙向的回饋結果。
0 評論
2024.03 T0
寬廣的環境定義,舉凡孩子所見、所觸,都是環境。實體環境(校園、教室…),與軟體環境(教師、氛圍…)相互搭配,才形成一個整體的環境。一般家長為孩子選擇幼兒園,會先從明顯可見的硬體環境著手:整潔、寬廣、明亮。接著才較深入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課程規劃、師資等軟體部分。 教師主控教室環境的安排,及教室常規的建立。蒙特梭利將老師稱呼為「引導者」。既是引導者,則不是高高在上、傳統具威權的老師,與幼兒的關係也不是停留在傳統上對下的關係。因此,教室裡的老師若能時時提醒自己是「引導者」,或許較能避免以高姿態面對孩子,但當要維持教室應有的秩序時可能權威又會出現。如何拿捏謙卑與權威,對老師來說實在不容易。 教師是環境的準備者、守護者、橋樑者、觀察者。就準備環境而言,是個入門處,老師私底下需要花很多工夫學習教具的操作及蒙特梭利理念的研讀。守護環境,更是每天要做的,留意環境的每一角落,每一樣教具的完整性。接著,清楚了解每個孩子的進度,適時引起孩子興趣、引導孩子合適的教具。最終退居觀察角色,從觀察中,更了解孩子、引導方式是否適當,甚至檢視環境是否需調整。比如,偶而看到教室內桌椅、教具櫃位置會做一些更動,可能是老師觀察到孩子行進的動線不流暢而變動。 接著,書上繼續提到:合格的蒙特梭利教師,在言行、心理、氣質,三方面被訓練與準備。這對老師是個很好的提醒,在忙碌中不忘時時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當然這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與孩子同步在成長,走在對的方向,資歷越深的蒙特梭利老師越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