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新園蒙特梭利幼兒園
  • 首頁
  • 入學資訊
    • 關於 >
      • 教學內容
      • 蒙特梭利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相簿
    • 親子屋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

教師心得

社會性發展

9/22/2022

0 評論

 
                                                           社會性發展                2022.09 T32
    在蒙特梭利教室裡,每樣教具都只有一個,當同時有兩位孩子想要操作時,其中一位必須要等待,這對於剛入學的小幼班孩子來說是需要去調整的習慣,因為這些孩子在家裡物品都是他自己的,但是在學校環境哩,孩子必須學會分享,老師需要不斷去宣導、教導孩子等待,當孩子不再使用吵鬧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時,孩子也正在學會如何去尊重他人,平時在學校教學的道德常規課程大多用口頭及故事方式展現給孩子,孩子對於其中的理解可能似懂非懂,但是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相同的例子,並且有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孩子就會慢慢明白這些道理。
    在團體中,孩子總會互相有摩擦,有時當兩位孩子互相撞在一起,即使對方都不是有意的,當是當事情發生時,孩子開始會有些反應,有的孩子會來跟老師告狀,有的孩子則是會在原地生氣,這些都跟孩子自己本身的人格特質有關,但更多的是孩子面對到這樣的問題,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而來尋求大人幫助,當然有些個性成熟的孩子,會自己去解決問題,例如主動說對不起,但是對於小幼班的孩子還處在自我中心階段,只有發生問題沒有去用對的方式解決,可能會讓孩子的行為漸漸偏差化,當大人發現問題時不能去無視問題,而是要當下將問題解決,也可以事後模擬情境,讓孩子知道除了生氣或是哭鬧有更好的解決方式,而這個方式是你帶給他的,相對的孩子跟大人之間的聯繫會更緊密。
    在一個班級裡會有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在小幼班雖年齡差距不大,但是當大的孩子看見年紀較小的孩子遇到困難時,總是會不自覺地伸手幫忙,這在蒙特梭利教室裡是經常見到的景象,有時大的孩子也會和老師分享他們是哥哥姊姊需要去照顧小弟弟妹妹,在有些大人耳裡聽來,可能會覺大孩子幫助小孩子是理所當然的是,但是對於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忙,也是一種相互學習,孩子們會互相去觀察對方,並且會去模仿學習,慢慢去建構自己的社會性發展。
0 評論

吸收心智

9/19/2022

0 評論

 
​                                                               吸收心智                                                   2022.09 T0 
    專注是幼兒性格和社會行為的基礎,要讓幼兒集中注意力,需要有幼兒可對之專注的物體。個人覺得目前幼兒不能專注的問題出在:在家庭裡第一、未掌握到幼兒對什麼會有興趣。第二、未能有屬於幼兒自己的空間。第三、幼兒的專注常被中斷。
孩子出生後,一開始活動範圍就是嬰兒床,隨著年齡增長:會坐、會爬、會走、跑、跳。活動範圍越來越廣,如果沒有提供合宜的環境,家長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受控,愈不淮孩子動、孩子愈動個不停,家長開始懷疑孩子是不是過動,其實動是孩子的本能,孩子不可能不動,除非他生病了。有的家長更把3C產品變成讓孩子靜下來的工具,這對孩子大腦發展、專注、視力、…更是不良影響。所謂的環境:了解孩子可以做什麼、喜歡做什麼,不用特意購買玩具、教具。家裡看得到的物品、家務,簡化成孩子能力可及的,對孩子而言,比玩具有趣多了,而且從中孩子得到成就感、有自信,孩子在動的當中建構自我,不是躁動。
    在家中,幼兒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例如:一張自己的桌子,可以在桌子上完成事情,書上提及:封閉的空間有利於專注,幼兒在自己個人的空間,便可不受干擾,我想若是父母從這方面多花點心思,一定會很多感受。有位家長因為上了親子屋,加上常向老師求教,除了在自己家庭上用心準備孩子的環境,甚至還能指導親友如何調整幼兒的環境呢!
另外,在嬰幼兒身上,常常會看到他們盯著人看上一段時間。大一點的幼兒會看著某事物目不轉睛,可見孩子天生具備專注的能力,但看環境中的成人是否允許他專注,此時成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時孩子正在做某一件事,成人可能會覺得什麼事更重要,而打斷孩子、要求孩子服從,殊不知因此打斷孩子的專注。
    專注是影響幼兒發展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說,能專注的孩子發展得好。孩子集中注意力要靠自己,從環境中自己去建構,成人要提供對的環境,別忘了成人本身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當孩子專注時,成人要變成隱形人一般。
0 評論

吸收心智

9/19/2022

0 評論

 
                                                                 吸收心智                                                       2022.09 T11
    在學習上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專注」,因為唯有專注,孩子的學習能力才能有所提升。常聽到家長分享,為什麼我的孩子在看電視,看 ipad可以那麼專注,如果在學習上能那麼專心就好了!但事實上「孩子的專心」是教不來的,其實更不用「教」,成人只需要把環境安排好,成人示範引導,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學習,這些過程中孩子的專注力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於內在。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在操作工作的專注神情,那種神情是強迫不來的,是孩子的內在動力去激發出來的。當孩子有興趣時,會開始摸索專注於工作中,並且會出現反覆重複的不斷練習操作工作,過程中孩子產生了興趣,這就是內在的趨力牽引著孩子。孩子的內在想要駕馭工作,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專注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名小班的孩子,開始學習操作剪刀的工作,當坐下來時就開始專注研究自己的手指想要比出食指、無名指的手勢,總要花上一段時間後才將他的手指搞定,然後將手伸入剪刀中,伸進去後又開始練習透過不靈敏的手指努力控制剪刀一開一合,調整好多次才控制得住剪刀。這時又需調整紙張方向將紙張放入剪刀中,運用手指力氣將紙張一一剪下…….過程中孩子需要花多少的精力及耐心去完成這樣的工作,但在教室中孩子對此過程卻是樂此不疲,且會不斷出現重複操作練習的次數,一直到他駕馭了這份工作。
    孩子的專注就是從這樣不斷練習操作過程中學習精煉來的,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孩子都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碰上挫折也會不氣餒的自探索去尋求答案。這些都是孩子往後培養性格及社會行為的基礎。
0 評論

自由與紀律

4/13/2022

0 評論

 
                                                                 自由與紀律                             T32 2022-04
紀律的界定是孩子會從內在的自我去控制自己。在對的環境裡孩子可以學習的方式也會更多元化,在孩子剛接觸到環境中的教具,第一步老師會先示範如何正確操作教具,而在示範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去打開孩子對教具的興趣,讓孩子去好奇並想自己嘗試操作,慢慢的孩子會專注投入在教具中,甚至是重複操作同個教具。
在蒙氏教室裡,孩子可以自由地去選擇他想操作的教具,但並不見得教室中每個教具都是適合這個孩子的,不同的教具對應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如何引導孩子去選擇對的工作,便是身為蒙特梭利教師的工作。在教室裡教師本人就像是一位觀察者,要去注意孩子們的每個一舉一動,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孩子操作過程中如果開始有玩弄教具的舉動時要立即阻止,這個阻止並不是去責備孩子,而是引導使用的方式,重新示範一個教具如何操作,有時間時可以適時地陪伴孩子工作。當孩子慢慢投入到工作裡時,教師就可以慢慢抽身離開,但是視線還是要再回到這個孩子身上,這個過程不單單只是陪伴孩子工作,也是和孩子建立一種情感上連結。
當我們站在外頭觀看蒙特梭利教室時,有的人會覺得孩子很自由,感覺沒有人管束孩子,但是當你站在教室裡,當你正身為一位蒙特梭利教師,你需要時刻將注意力擴大至每位孩子。對於小幼班這個時期的孩子,與其去制定嚴厲規定,不如從簡單的教室常規開始會是更好的。有時候看似簡單的靠椅子、拿取工作,都是需要不斷的去重複提醒、示範。當孩子的常規養成習慣,相對的,孩子在工作中便會顯得更穩定。在教室裡可能有些孩子會使用一些方式來吸引教師的注意力(例如:不停地喊老師幫忙),如果這時候教師沒有去引導孩子如何使用正確的方式請求幫忙或者建立孩子自己獨立工作的信心,孩子的行為可能會漸漸惡化,到時候要再調整就會來不及。所以要注意到每位孩子的狀況,並適時的給予協助,引導孩子回到正軌,孩子的服從度也會較高。
0 評論

自由與紀律

4/13/2022

0 評論

 
                                                                    自由與紀律                              T11   2022-04
    內在紀律的培養從孩子離開家庭到學校生活就開始培養了,在學校裡我們透過環境、團體、人際的互動讓孩子從學校教室的常規去學習由內在發展的自我控制,「有限制的自由」在蒙特梭利教室裡裡自由與紀律是正相關的,但絕對不是放縱孩子隨心所欲,放縱就是缺乏規範的自由。教室中孩子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上的。
    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網路上很多文章,都強調要「尊重」孩子,但所謂尊重的定義卻是不知不覺的放縱孩子,這樣的尊重對孩子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在學校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尊重自己也需要尊重環境和人,而我們的的責任之一就是引導孩子「責任」在哪裡?在學校的紀律簡單來講就是「常規」,是培養孩子瞭解「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環境」的規範。蒙特梭利說:「自由必須以獨立為基礎」,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提供給孩子練習的機會來達到獨立的目的,而唯有自己動手有被滿足的孩子,才能感覺自己是自由的。蒙特梭利提到的的紀律,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主動與積極的紀律,那些看似乖巧的孩子,如果只是被動的配合服從,或是因出於害怕(怕被罵、怕不被喜愛…)才遵守規則,這些都稱不上內在紀律的。
      「有限制的自由」意思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但不能是無上限的提供,被孩子牽著走。舉例來說:早上起來家人急著要出門,孩子鬧脾氣想要自己穿衣服,就是不肯由爸媽協助穿衣服但自己又穿不好,這時爸媽要做的是遵守讓孩子獨立的紀律(自己練習穿衣服),但父母又趕著時間要出門,為了避免這樣情況和孩子有情緒衝突,我們可以前一天睡前就讓孩子挑選兩件中的哪一件衣服是他想明天穿呢?並約定好明天早上給他多少時間自行穿著,若超過時間爸爸媽媽就會接手幫忙,事先預告也是能協助孩子減少親子衝突的方法之一。
     成人與孩子,都透過紀律(有規則)所帶來的秩序,來產生內在的「安全感」與「安定感」,這種有規則可循的安全感反而讓孩子感到自由,因此自由其實是建立在合理的紀律之上。
0 評論

正常化

3/10/2022

0 評論

 
​    文章中提到,當新的環境充滿了吸引力,提供了建構活動的動機時,所有這些能量便結合在一起,偏態現象也消除。一種獨特的兒童出現了,這就是【新的兒童】、、。一位中班的女生,在開學之初,總繞著教室走、轉圈圈,目光盯著同學的工作,但鮮少主動拿取工作,即便拿著工作但也是心不在焉,有時還趴在桌上,經過了解,原來她想工作的是平方色板的工作,她看過同學完成工作,和她分享,可能同學的成就感和喜悅吸引了她!當她親自工作平方色版的工作,在她的臉上的專注心取代原先的疲憊感,令人驚豔的是,她也表示要接下去做第二步驟,表現高度的興趣!
      類似例子也出現在小班,一位尚未滿3.5歲的女生,只因見到同學工作數學教具--數字與籌碼的工作,她就要求老師教她,就這樣她從數棒的計數、認數字,接著配對數字和數量,再來工作紡錘棒箱0-9的數量配對,一直到她期待的數字與籌碼的工作,這之間,都是她自己主動表示想學習的,她總能專注於工作,即使是一開始的不順利,她都是依循自己的步調學習,老師只是一位引導者,引導她操作工作;老師只是一位環境準備者,依她的能力,給予適合的工作,主要的學習仍然是她自己,是她自己在控制學習的腳步。
      也因著工作是在她們的自由意識之下所做的選擇,所以明顯可以觀察到,她們在工作的過程都是專注的,在工作的過程中她們都能接受挫敗,也能承受不斷的嘗試,態度都相當積極!他們也紀律的工作,他們可以自由的工作!這也令我想到這一章節的圖十兒童正常與偏差性格特徵,在扇子的兩側分屬正面與反面性格。例如;扇子的一 邊是專注,另一邊是反覆無常。一個人在正常情形之下只會出現一種情緒,而書中也提及,專注的工作是一個達到正常化的方式,所以當孩子能專注的工作,他就不會反覆無常或無所適從。
      不論孩子的年齡或是性別,不論在學校或家庭;他們都能對於有興趣有吸引力的工作投入相當的時間,獲得相對的內在成就感!不論成人的角色是家長或老師,他們都要擔負起準備適合孩子(能專心工作)的環境供孩子學習,因為關係良好的架構,會深深影響孩子的學習
0 評論

正常化

3/10/2022

0 評論

 
​    一旦兒童全神貫注於某項足以吸引他們的工作,那些缺陷特徵就會立刻消失。有時候太多外在因素去影響兒童的視線,打斷他們的思考,導致兒童無法達到全神貫注,專注力下降,在蒙梭利特教室中,步調是緩慢且安靜舒適的,每個兒童都可以在這個準備好的環境下得以更專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書中兒童正常與偏常性格特徵圖上,可以看出兩者只有一線之隔,我認為兩者是非常相互靠近的,如同教授說過的那條線就代表著工作,而文中提到要在兩種狀態之間轉換,必須要在專注的心智伴隨之下,用雙手去進行實物操作工作後,才得以達成。在蒙特梭利教室裡老師示範工作給兒童時,都是安靜的,並做重點式提醒,有時候太多的話語反而會去打斷正在專注中的兒童,對兒童來說要同時做到聽跟看有時是困難的。
兒童尚未發展出任何控制能力時,如果就讓兒童為所欲為,等於違背自由的真正含意。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真正的自由乃是一種發展的結果」,在蒙特梭利教學法中,自由和紀律兩者是同時存在並交互影響的。自由不等同於放任,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會有所幫助,甚至會造成所謂偏差行為的產生,這也體現出準備環境的重要性,當兒童生活在對的環境下,就可以得到漸進的良好發展。
    所謂的「正常化」來自於集中注意的某項工作,在蒙特梭利學校,教師會先準備好環境,以兒童可以達到自發的紀律、持久而快樂的工作的目標,並讓兒童對工作的興趣保留下來。在適當的年紀給予適合的工作,可以讓他們達到自我肯定並建立自信心,且環境需隨時依據兒童做改變,當兒童對重複的工作開始失去興趣時,蒙特梭利老師會依據兒童的能力適時的給予新的工作,有可能是具有挑戰性的,將兒童內在興趣再引導出來,那麼兒童就可以達到專注的工作。
0 評論

宗教教育

11/11/2020

0 評論

 
​ 教室中小朋友在不影響其他人以及正確的操作的前提下,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想操作的工作。這是孩子在教室中所被允許的,反之,則是會被禁止。孩子也在此過程中學習自由和紀律。
  開學初期老師會宣導教室常規,像是在教室中要用走的。當孩子出現用跑的情形,老師會請他再走一次。所以在教室中就會出現,通常大孩子(中、大班的孩子)看見有人用跑的,他們會說:某某某再走一次。也會看見,一位用跑的孩子,看見老師在看他,他會默默地再走一次。抑或是,一開始用跑的,突然自己驚覺不對,自己再回去重走一次。孩子一次一次學習正確的行為,從中建立紀律感也將之從他律到自律直到內化,並不再出現在教室用跑得情形。
  在工作中,孩子從學習拿取工作、正確的操作工作到收拾捲好工作並將他正確歸位,一直到收拾地毯,也都有一定的步驟流程,每個工作都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從陌生到熟悉直到會運用,孩子從中學習負責、也學會獨立工作。
   一種習慣的建立,需要考慮的是,是否是孩子能力可及,最重要的是建立習慣中大人的堅持。常聽家長反應小朋友只聽老師的話,在家中的行為,常會讓家長理智線斷掉。試想,若孩子在校可以,家長面對頂多2-3位孩子,會有這種反應,原因如何?答案似乎明顯可知。面對稚嫩的小孩,家長的態度相當重要,倘若態度前後不一,孩子不但會無法適從,也會缺乏安全感,甚至會出現讓家長覺得頭痛不已的行為。所以對孩子的問題,溫柔的堅持是建立習慣的不二法門。
0 評論

宗教教育

11/11/2020

0 評論

 
​一開始看到標題「宗教教育」,很直接的想到就是宗教,因此看了第二次的書本,其實它包含了環境的準備〈日常生活和心智教育有關的宗教情操〉,這樣的說明似乎還是簡化了一些。
   
    在這麼小的孩子身上我們能引導他分辨善與惡,讓他們對於善的部分更強大,在耶魯大學的研究上,在很小的嬰兒是能分辨善與惡的,對於環境的營造就更為重要了,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人,父母的思維及生活道德平時就能足以影響孩子。
 
    建立道德觀念是重要基礎,在學前階段就已奠定,對新生兒來說,會慢慢和主要照顧的人建立依附關係,親密關係形成的同時,道德發展也在慢慢的建立。給孩子正確的規範中讓他自由的發展,可以協助他們更加的成熟。當然,在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是要有耐心的,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為這關係到孩子的一生。當你抱著幼兒闖紅燈,或是不經意地在孩子面前隨地丟紙屑時,小心,孩子的道德發展可是從出生就開始了,所以才會說「身教重於言教」。
 
0 評論

小人國之旅

9/25/2020

0 評論

 
        教師大部分時間都是不干涉的的態度忙上忙下,鼓勵他們、說明新的使用方法,及改正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他會直接糾正環境中被某人打亂的秩序;或是輔導尚未正常化的兒童,避免干擾他的鄰伴、或是以教具引起他的興趣。他從未閒著。就算他似乎沒事可做,他仍是在觀察兒童工作。
        在早上入園孩子們進行蒙特梭利的時間,我發現我時常是忙碌的,看到孩子在進行水的工作時,力道一個沒掌握好,水打翻時,我心裡的想法是要趕快把環境恢復,以免轉移了其他正在工作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多數時候都是我跟著孩子一起整理。但是我發現如果在事情發生得當下,孩子的水打翻了,我應該先停一下,觀察孩子當下的反應,看看孩子是否會自己去找到解決方法,或許孩子會想起要去拿起抹布擦拭,亦或是主動尋求老師的協助,不管孩子使用哪種辦法,都是他自己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的,這也是孩子自己一部份的人格特質。
        在教室裡面,當一個孩子發生很大的聲響時,都一定會有某幾位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甚至會圍繞在這個目前需要幫助的孩子桌子周圍,老師當下需先撤離圍觀的孩子,但是假如過去的孩子是想幫助這個發出聲響的孩子,那老師可以先觀察這兩位孩子間的互動,或許這兩位孩子會互相忙,或許兩人之間會有摩擦,這些互動對孩子來說都是種學習,但是如果圍觀的孩子是為了看熱鬧就例外了,老師須立即進行疏散,以免發出聲響的孩子會更緊張,出現其他可能的偏差行為。
        我過多時候給予孩子過多不必要的幫助,讓孩子錯失自己可以學習的機會,這算是自己的壞習慣,要是我當下幫助一位孩子解決他遇到的問題,可能會發生無法顧慮到其他更需要幫助的孩子,因為注意力一直在眼前的孩子身上,也可能會導致眼前著孩子下次發生事情就是等待老師的協助,所以更多時候假如當自己還未確定一個孩子是否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可以先觀察,確認孩子是否可以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上前去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
0 評論
<<上一步

    Authors

    新園教師們

    Archives

    九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十一月 2020
    九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八月 2019
    一月 2018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三月 2017
    一月 2016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二月 2014
    一月 2014
    五月 2013
    三月 2013
    十一月 2012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by 新園幼兒園
  • 首頁
  • 入學資訊
    • 關於 >
      • 教學內容
      • 蒙特梭利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相簿
    • 親子屋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