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圍:第13-15章 T0
兒童運用雙手,是其工作本能的表現,依照他自己的節奏,享受過程中的樂趣與成就進而發展自我。成人總是照自己的想法,希望用最少的努力達到目的。曾遇過,孩子事情做不來,我們基於想幫忙他的心態而出手協助,此時孩子把我們的手撥開,他想要自己完成。當成人看到幼兒在做一件費力的工作,就會不自覺地幫助幼兒,跟幼兒說:我跟你說這樣做比較快…,甚至代替幼兒完成,因為成人無法忍受幼兒的慢節奏,但這樣的幫忙已經阻礙幼兒的發展,也不能滿足幼兒想要自我成長的心理需要。當幼兒依照自己的節奏,努力的嘗試自己穿衣服、梳頭髮…時,我們必須多一點耐心。 環境,具備暗示的作用。環境--除了看得到的硬體之外,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書上提到大人會有意、無意的把自己的意志加諸在小孩身上,例如,當小孩去開水龍頭,遭到大人禁止,往後小孩可能會覺得開水龍頭是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有機會讓他開水龍頭時,他反而裹足不前。 小孩是天生的觀察員,特別對成人的一舉一動感到興趣。最常在新生的聯絡簿看到家長寫道:孩子會模仿放學廣播:○○○請準備回家,或在家要父母當小朋友,自己當起老師…。我們也常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老師的影子,一個動作、一個口吻,有時讓你會心一笑,有時也會讓你倒抽一口氣。觀察孩子,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不論是好的、壞的影響,成人應當自我省思,會更小心自己的一言一行。
0 評論
2017 06 T12
範圍:童年之祕第10-12章 在第十章提到「由於成人和小孩心理狀態是如此水火不容,因此除非某一方做一些調整,否則兩人根本難以共同生活。我們不難看出,小孩總是被迫調整的一方,因此他在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地位。每當小孩的行為破壞大人環境的和諧時,一定會遭到制止。」 大人常在不自覺之下,以自己的角度為小孩決定事情,或是認為應該如何執行事情......,當然,當孩子還小或許只能順服家長的決定,因為他本身無能力改變,然而,隨著時間以及年齡經驗的增加,孩子的想法他們的需求,逐漸改變,若家長不調適教養的方式,那彼此間的衝突就會趨於明顯,就像常聽到大人抱怨,孩子堅持要穿哪件衣服出門才導致上學遲到,並影響彼此一早的心情。因為彼此都有自己的堅持,所以導致雙輸的局面!倘若能有事先的溝通,彼此的認同,那應該會是不一樣的結果! 相對呼應在第十二章其中提到「對兒童最好的幫助,就是隨他的高興自由活動。」 大人雖能理解其用意,但是在行動上面,卻又是過度的干預。就如同在使用水杯喝水,一定是用摔不壞的,決不會是玻璃或瓷器杯子!在倒茶時,一定規定不能超過哪個範圍....,因為大人會想到東西摔壞的後果,會想到水太滿的後果,也因為這總總過度保護會限制的動作,阻擋孩子學習探索的動機和衝動。在這過程中孩子可能就喪失一次次練習的機會!在拿捏方法上仍是我們所要再省思的。 2017.06 T0
範圍:童年之祕第10-12章 兒童與成人的衝突,始於兒童發展到能夠獨立動作的階段。好像真的是這樣,當小孩能夠照自己的意思自由走動、手觸摸不同的東西時,成人很容易過度的干涉,造成彼此的衝突。反而是嬰兒時期,視覺、聽覺不是成人能夠完全禁止的,因此嬰兒能自得其樂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其敏感能力也隨之漸漸增強。面對幼兒,我們應學習觀察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在做什麼,讓他們有足夠自主的機會,做他們想做的事。 走路,最適合兒童了,書上提到,一個日本父親帶孩子散步,一路跟著孩子,儘管父親什麼都沒做,卻完全符合自然。可能是現在環境的關係,很多時候孩子是被放在手推車裡,但如果在公園裡,安全的範圍下,讓孩子自己走路,在過程中孩子可以協調許多不同的動作,以維持平衡及用兩條腿走路。孩子走路沒有固定的節奏,更沒有像大人一樣有特定的方向與目的,當他看到四周有趣的事物,立刻受到吸引,並試著走過去,大人要幫助小孩的部分,就是放慢自己的步伐跟著孩子。我覺得在這緊湊的生活步調中,大人們有很多事情要完成,步調很緊湊,若能真正了解這些對孩子的重要,才會進而放慢自己的速度。做其他的事也是一樣,孩子享受的是過程,讓我們把步調放慢,拋開成人的「目的」取向,應該就不會這麼急躁了。其實,我覺得較大的孩子也是一樣面臨類似的情況,上星期姪子要自己騎車到不曾去過的地方,在google map上找路線,他嘗試著找了幾條路線,在我看來,有一些是繞遠路,不用考慮,也不需要花時間再去研究這些路線。但我並沒有插手,因為,第一、這些路我都很熟,但他不熟。第二、他用心的過程就不會是浪費時間。後來他決定走一條,或許不是最近、最容易走的路(最近、最容易走是我所認為)。最後,他順利到達目的地,也平安回家。這件事,給我的體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他自己做過的才是最刻骨銘心的,我們的經驗只能提供參考。 2017.06 T11
範圍:童年之祕第10-12章 在這一章節提到了「成長的障礙」,成年人應該努力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提供孩子一個適合的生長環境,使孩子得到滿足.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蒙特梭利教學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環境、教具、教師和兒童。這四大元素綜合起來,它們是一個屬於整體教育「孩子」的環境。 蒙特梭利學校教室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為主。不但教具內容要適合孩子智力發展的階段,所有的硬體設備也都以孩子的高度為標準,因為在教室中內,我們鼓勵孩子一切事物都由孩子們自己動手。如:吃飯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應適合孩子的尺寸,而老師如何準備環境呢?只要設想:從孩子一上飯桌,到吃飯完後下桌的中間會經過哪些過程?而哪些是過程中所需用的物品?以及它們的大小、輕重等等,都必須是適合孩子能夠使用的。為什麼要以孩子為中心設計環境呢?因為透過這些預備環境中,不是只看見當下的成效,而是為了培養孩子以後能夠一切自己動手,不會依賴他人。不用太小看孩子的能力,很多父母都會覺得一個三歲半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其實,一個三歲半的孩子不但會自己擦鼻涕、摺衣服、脫鞋子,還會照顧環境呢!但是關鍵就在成人是否大膽和耐心地給過孩子機會自己做,而且成功地引導過孩子。想要孩子長大,成人就必須學會放手及預備安排環境,讓孩子自我去學習探索。 「童年之秘」 T11 2017.03
在本書前三章,我覺得主要提到兩個重點,一是自然,二是觀察。 在「了解孩子」一書中也有提及,首先,每個個體應該順應自然的法則成長。如同大自然的生命周期,春夏秋冬四季循環、植物的生長週期、花開花謝,動物的生命週期生老病、、、在這裡更細的解釋到,在受精卵中已經依據一個預訂的計畫進行分裂,它不需要任何指定,它遵循自然法則的速度成長的。如同幼兒階段七坐、八爬、九發牙、、、。幼兒的成長有著一定的順序,這是不分國籍、不分性別的;反之,若不是,則是提醒大人應注意是否發展有了特殊的狀況。 第二,觀察,和第一點的自然是互為因果的關係,了解到一切有其自然的法則,進而再細心觀察、了解才能做後續的動作,包含教、養、、、。 突然有點頓悟,就像教授一直叮嚀的『了解孩子,準備環境』,在此再次得到印證,書中引用許多學者專家的研究和實驗,但似乎都環繞著這句話。看似簡單,卻也是根基,背後需要了解的概念、需要執行的細節,都是基本的,都是重要的。自己仍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童年之秘 第一~三章 T1 2017.03
「成人自認是兒童的創造者,並以自己和兒童的關係,判定兒童行為的好壞。成人以本身的行為,決定什麼對兒童是好的、什麼對兒童是不好的。成人永遠都不會犯錯,因此希望兒童效法他們。兒童有任何成人認為是脫軌的行為,都會被成人視為一種罪惡,並且立刻被成人糾正。」 曾經,教授提過一個案例-就是在一個親子座談的課堂上,發給父母一張白紙,紙上畫有一顆小小的種子,請想像這顆種子長大後他們覺得會開出什麼樣的植物,果然家長畫出各式各樣美麗的、珍貴的花及水果,最後結果發表,這顆種子只是一顆小小的蘋果籽。這個實驗沒有對錯的答案,只是提醒家長他們的力量有多大。也因聽過這案例,讓我也深深的反省過自己,當一個適時放手的老師,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隨時聽聽孩子的內在聲音,不要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定要了解前因後果在做出合適的處理方法,我希望我們班上的孩子,在我的手上開出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植物來。 2016.1 T0
蒙特梭利數學教具,是我很喜歡的蒙特梭利教具之一,大概是因為本身數學不好,看到如此完整、能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建立數概念的方式,而深深被吸引吧!當然,也由衷生出對蒙特梭利的敬佩之心。 一天,有機會進到教室,正好看見一個大班幼兒正在做6的長跳算,她過來跟我說找不到32,我心中第一個想法是32不是6的倍數,應該是他數錯了,不過仔細一看,她放得前一張卡片是36,請她再數一次,她數著36、37、38、39…原來她數到39後,又回到30,確認她是39+1進位到40的問題,接著49、59也是如此。可能是因為遇到這樣的困難,他一直無法靜心操作,不是說找不到數字卡,就是離開地毯和其他人聊天,完全不在其中,我想他應該回到塞根板二再練習。我記得小時候數1-100時,常常數到39就回到20,不然就是59又數回到20,一直無法順利數到100,當時的我很納悶,也搞不清楚到底怎麼了,若是操作過塞根板這問題就解決了。 蒙特梭利設計了數學教具,從具體的量漸漸進入抽象的數字,前面建立數量概念的過程須經歷很長的時間,之後結合數字…,幼兒透過反覆操作,甚而具備心算概念。總之蒙氏數具能吸引幼兒去操作,並發展出對數字的熱愛,漸漸地幼兒會喜歡上數學,不會害怕數學。 (幼兒數學以建立數字基礎概念最為重要,必須按部就班急燥不得,匆匆帶過,基礎不確實,往後反而要付出更大代價來彌補,甚至從此討厭數學。) 2016.01.11 T21
觀察,什麼是觀察?為什麼要觀察幼兒? 不單只是老師要觀察幼兒,父母也應該要學會觀察自己的幼兒。大人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喜好、期望…,粗糙的介入進而影響或干擾到幼兒。我們應保持好中立的態度,只要認真的觀察幼兒,幼兒會告訴你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只要從旁用言語、環境、行動…,加以引導他們,就足以影響幼兒,幼兒會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像是在教育學上常說的比馬龍效應。 保持好中立的態度,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必須冷靜的去觀察幼兒,那到底要觀察什麼?可從幼兒正在做的事情觀察,他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想做這個,他的發展符合現階段的需求,是否能夠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很多的方向是值得我們去觀察,從幼兒學習到許多,當我們大人學會當幼兒冷靜沉穩的聽眾和觀眾,想必這是給幼兒最大的鼓勵罷。 在教室裡常會看到幼兒去和別的幼兒交談,若不瞭解幼兒或是只要求幼兒不說話,老師就失去的觀察的樂趣。有時我們退一步去觀察幼兒在說什麼你會發覺,他們是很可愛的。有一次看到幼兒臉上表情不是很高興的走到另一位幼兒的旁邊,老師心裡想說這下又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就耐心的先不介入….原來他只是要提醒另一位幼兒把工作收拾整齊罷了。許多時候是大人的想像太多影響到自己的判斷,這是我們要努力的課題。 幼兒會將所學的東西永遠保留,因為幼兒會把對付這些障礙的反應一併吸收,就如同他會吸收進步的正面影響一般。對語言的熱衷追求,是一段艱辛的歷程,從剛出生開始產生了語言,直到5、6歲,都是語言的敏感期。
常常阻礙幼兒的,往往是我們大人,因此我們對孩子終生的發展異常難辭其咎。我們必須時時留意,對待幼兒時要盡可能的溫和,避免粗暴。我們對幼兒的所作所為,都有其後果,後果不僅出現在眼前,也會對來日的他造成影響。 透過動作,人格才得以表現,人們以為,肌肉僅僅是為了健康才會用到的器官。其實不然,動作在發展上意義重要,因為動作的發生與正在進行的心理活動相關。因此,我們應該要多讓幼兒有機會能夠發展,從自理生活方面開始著手,這對於幼兒也是很好的選擇,讓幼兒自己動手能夠增加其信心外,也能同時滿足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兒童工作的目的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顯然的當下自己並不清楚,但臉上卻是充滿喜悅,展現了相當的滿足。在這裡我們發現成人與兒童在工作時,是有絕大的分野也能說是成人工作是為了外在目的,兒童卻以過程自我完美。
舉一個例子,小班生某天在教室內操作皮帶框,但因為第一個拉環卡住不好抽出皮帶,她皺了眉頭來找我幫忙,但我第一次是這麼回答:你先試著自己慢慢抽出拉環看看,如還是不行你再來找老師幫忙,她馬上又走回去坐了下來,這次 她拉出來了,但要將皮帶穿過去時卻因中間的釘釦鬆脫而無法順利穿越,她面有難色,我站在後面觀看著也沒直接動手幫忙,她試了幾次還是沒有成功,她轉身叫住我,我低身下來說你試著用手壓住釘扣再拉過去試看看,果然順利了一半,她開始笑了,接著她真的自己動手完成穿越皮帶框的工作。 我心裡感覺到訝異但也很開心,因為當她跟我分享說:老師,你看我自己完成的,我看到的是她臉上的滿足。因為孩子正在按部就班遵循著自己的步調,而 換成是大人變成是以講求效率完成工作為目的。除此之外像是兒童洗手用掉的時間對大人而言是浪費水,有時也會忍不住直接上前將水關掉,但他們卻自得其樂地享受每一個搓手指的動作,這時候就是他們注意力的貫注。也是蒙特梭利學校 吸引我的地方,他們可以從工作中表現出那份樂趣且工作是他們重要的本能。 最近在班上有些孩子動作較慢時我會在旁適時催促,但實在是拖太久最後忍不住彎下腰動手幫忙他摺棉被或裝棉被袋,孩子竟然生氣了還囔囔著我要自己弄不要幫我用啦!我內心笑了,這是小班的孩子對著我這樣說。也讓我學著尊重兒童的生活步調,因為他正在重覆著練習工作,因為他的目的就是要成長,所以他必須自己親自動手。 簡單的事重覆做就是專家,重覆的事用心做就是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