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
兒童最先發揮功能的器官是感官。(視、聽、嗅、味、觸覺)。它是獲取外界印象的工具,逐漸內化成為人格的一部分。當他們環顧四周,能看到視野中的一切,傾聽時能聽到聽覺所及範圍內的一切聲音。兒童先是將環境中的一切全部吸收進去,這叫「吸收性心智」。這學期小幼有幾位新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對中文完全陌生,幾週下來,聽到老師用中文說穿鞋子,他已能連結 ~ 去拿鞋穿,相信很快地他們即能用中文表達。所以,幼兒不會選擇要聽什麼、不聽什麼,而是全盤接收。 T31 對我而言,引導者需要幫助孩子發揮潛能、自立,表達自我之外,讓孩子有正向的態度,愛是幼教的根本。 從孩子的身上不難發現天性及遺傳特質,但也唯有透過環境中自由工作和活動的經驗,才能讓他的特質有實現的可能。老師的觀察力確實也要很細微,我們從越小的孩子身上可以觀察發現到許多的天性。一個罐子投球的動作就可以讓他反覆玩了很久。一首兒歌可以讓不同文化國家的孩子朗朗上口,即使語言尚不通,似乎也從唱唱跳跳中溫暖了他初入學不安的內心。當某個孩子唱反調時,另一個孩子會在他旁邊輕輕說「你可以說ok好嗎」?真是太可愛了!剛入學的一個孩子進教室後哭得更大聲,另一個孩子走過去用手比了個「噓」的動作,說:下午廣播媽媽就來了!轉移注意力之後,孩子起身看了看教室工作,一會兒就拿取工作開始操作、、、 T3 我觀察新來到學校的孩子,他們因環境改變感到不安,只會哭,看不到他真實的個性,待熟悉環境作息後,安全感有了,開始會表現出自然自在的樣貌,也開始可以觀察到他們的特性,待學習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有些孩子很快改變了,原本的調皮顯得井然有序,原本挑食的顯得勇於嚐試………等等。但家庭環境、基因傳給他們的,在內心裡還是有那麼一區塊是無法改變的,如脾性會跟隨父母家人相似,從小幼成長到大班的孩子這些都是可觀察到的。 T21 每天不斷的用手工作及活動,可以增加孩子的獨立及心智上的發展,會讓他的能力越來越提升,過程中他會不斷的重複嘗試,直到成功為止,接著就往下一個步驟挑戰。孩子就是這樣不斷的在工作循環中成長。當大人過度的干涉則會讓孩子產生退縮或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因此,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中學習他所需要的能力,也不要太操之過急,免得適得其反。
0 評論
心得
在生活中孩子不經意的模仿,模仿周遭幼兒表現、模仿老師在學校的說話語調、模仿家長在家動作行為,這些都來自於孩子們天生具有的吸收性心智。 孩子從一出生在嬰兒時期對周遭環境的學習、吸收,是屬於完全無意識無選擇的全盤吸收,而且透過這個吸收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個性的行為模式。 「吸收性心智」是一種孩子透過對環境周遭一切的照單全收、身心內化體驗從而得到的成長心智。這種吸收性心智在出生到3歲時無意識的,就像一塊海綿全力吸收一樣,很多時候,無論好的壞的,孩子都會吸收,並且伴隨終生,不能回到以前的狀態。所以,成人的言語身教對孩子就很重要了。在3~6歲逐漸變成有意識地吸收,孩子將會達到一個真正的完全發展期,這階段的孩子他們會盡最大努力地做完一件事情,而且正處於各階段的敏感期,對於秩序、微小事物、語言、感覺、動作等敏感期的高峰期。這階段的孩子學習語言能力卻比成人要強,因為孩子是憑藉吸收性心智以及語言敏感期來學習。吸收性心智就像一塊磁鐵,敏感期就像一盞明燈,並指引著孩子學習的方向。因此當成人引導孩子時需示範正確確實的流程。舉例來說,當我們在引導孩子講英文的時候,成人需儘量用完整、正確的英文句子跟孩子對話,因為孩子強大的吸收性心智,正在吸收環境中所有語言。我們用語的正確性、完整性越高,他吸收的語言就愈有品質。而孩子學習到的一切都將通過吸收性心智來完成,並構建在自己的大腦裡,形成了孩子對周圍事物的基本認識,這些最基本的認識逐漸形成了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心得
蒙特梭利將人的成長的階段分別為:0-6,6-12,12-18,18歲後。 0-6階段中又可分為0-3及3-6兩個次階段。在第一個子階段中,兒童具有一種成人無法接近的心智狀態,即成人無法對之施加直接的影響。我的理解是0-3歲的幼兒的心智足以吸收所接觸的環境裡所看、所聽、所見、所聞,並自我成長,很多的行為不是教來的,包括走路、說話…。因此環境、身教是重要的,常常在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甚至其他常相處長輩的身影。這麼小的孩子大部分時候言教是沒有效果的,只能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有一天,兩歲多的小女孩放學時,依照她的次序感,回家前她會跟老師說再見。這天這老師正好不在辦公室,小女孩遲遲不走,目光持續不斷在搜尋辦公室老師的身影,不論我和父母一再口頭解釋:老師在忙,老師不在這…,她依舊站在辦公室外找著老師、不肯離開。此時,只有轉移她的注意力,然後很自然的牽她的手往校門口走,父母終於順利的將她帶回家。這麼小的孩子,還不能理解平時放學時都會在辦公室的老師,怎麼今天不在,即便大人說明了,她還是不了解。同樣的情境,3歲多稍大的孩子,一經說明,他馬上理解並轉頭離去。 人類有別於動物,嬰兒期漫長而艱辛,一般動物出生沒多久可以站起來行走,人類則必須經過1年後才能行走,2年左右才會開口說話。這段期間嬰幼兒的內在,進行著許多創造活動,從無到有,是個難解之謎,但卻是如此偉大。幼兒的語言與動作,這兩項偉大的成就,幾乎不用教,他自己就從環境中吸收進去。這種無意識的學習心智,不能透過口頭,而是必須通過動手(工作)及生活經驗才能轉變成有意識的。所以,老師的工作不是教,而是引導幫助孩子的心智活動不斷地發展,提供孩子運用他的雙手體驗生活的機會,也就是把環境準備好,讓孩子有親自動手的機會。 社會性發展 2022.09 T32
在蒙特梭利教室裡,每樣教具都只有一個,當同時有兩位孩子想要操作時,其中一位必須要等待,這對於剛入學的小幼班孩子來說是需要去調整的習慣,因為這些孩子在家裡物品都是他自己的,但是在學校環境哩,孩子必須學會分享,老師需要不斷去宣導、教導孩子等待,當孩子不再使用吵鬧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時,孩子也正在學會如何去尊重他人,平時在學校教學的道德常規課程大多用口頭及故事方式展現給孩子,孩子對於其中的理解可能似懂非懂,但是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相同的例子,並且有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孩子就會慢慢明白這些道理。 在團體中,孩子總會互相有摩擦,有時當兩位孩子互相撞在一起,即使對方都不是有意的,當是當事情發生時,孩子開始會有些反應,有的孩子會來跟老師告狀,有的孩子則是會在原地生氣,這些都跟孩子自己本身的人格特質有關,但更多的是孩子面對到這樣的問題,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而來尋求大人幫助,當然有些個性成熟的孩子,會自己去解決問題,例如主動說對不起,但是對於小幼班的孩子還處在自我中心階段,只有發生問題沒有去用對的方式解決,可能會讓孩子的行為漸漸偏差化,當大人發現問題時不能去無視問題,而是要當下將問題解決,也可以事後模擬情境,讓孩子知道除了生氣或是哭鬧有更好的解決方式,而這個方式是你帶給他的,相對的孩子跟大人之間的聯繫會更緊密。 在一個班級裡會有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在小幼班雖年齡差距不大,但是當大的孩子看見年紀較小的孩子遇到困難時,總是會不自覺地伸手幫忙,這在蒙特梭利教室裡是經常見到的景象,有時大的孩子也會和老師分享他們是哥哥姊姊需要去照顧小弟弟妹妹,在有些大人耳裡聽來,可能會覺大孩子幫助小孩子是理所當然的是,但是對於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忙,也是一種相互學習,孩子們會互相去觀察對方,並且會去模仿學習,慢慢去建構自己的社會性發展。 吸收心智 2022.09 T0
專注是幼兒性格和社會行為的基礎,要讓幼兒集中注意力,需要有幼兒可對之專注的物體。個人覺得目前幼兒不能專注的問題出在:在家庭裡第一、未掌握到幼兒對什麼會有興趣。第二、未能有屬於幼兒自己的空間。第三、幼兒的專注常被中斷。 孩子出生後,一開始活動範圍就是嬰兒床,隨著年齡增長:會坐、會爬、會走、跑、跳。活動範圍越來越廣,如果沒有提供合宜的環境,家長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受控,愈不淮孩子動、孩子愈動個不停,家長開始懷疑孩子是不是過動,其實動是孩子的本能,孩子不可能不動,除非他生病了。有的家長更把3C產品變成讓孩子靜下來的工具,這對孩子大腦發展、專注、視力、…更是不良影響。所謂的環境:了解孩子可以做什麼、喜歡做什麼,不用特意購買玩具、教具。家裡看得到的物品、家務,簡化成孩子能力可及的,對孩子而言,比玩具有趣多了,而且從中孩子得到成就感、有自信,孩子在動的當中建構自我,不是躁動。 在家中,幼兒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例如:一張自己的桌子,可以在桌子上完成事情,書上提及:封閉的空間有利於專注,幼兒在自己個人的空間,便可不受干擾,我想若是父母從這方面多花點心思,一定會很多感受。有位家長因為上了親子屋,加上常向老師求教,除了在自己家庭上用心準備孩子的環境,甚至還能指導親友如何調整幼兒的環境呢! 另外,在嬰幼兒身上,常常會看到他們盯著人看上一段時間。大一點的幼兒會看著某事物目不轉睛,可見孩子天生具備專注的能力,但看環境中的成人是否允許他專注,此時成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時孩子正在做某一件事,成人可能會覺得什麼事更重要,而打斷孩子、要求孩子服從,殊不知因此打斷孩子的專注。 專注是影響幼兒發展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說,能專注的孩子發展得好。孩子集中注意力要靠自己,從環境中自己去建構,成人要提供對的環境,別忘了成人本身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當孩子專注時,成人要變成隱形人一般。 吸收心智 2022.09 T11
在學習上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專注」,因為唯有專注,孩子的學習能力才能有所提升。常聽到家長分享,為什麼我的孩子在看電視,看 ipad可以那麼專注,如果在學習上能那麼專心就好了!但事實上「孩子的專心」是教不來的,其實更不用「教」,成人只需要把環境安排好,成人示範引導,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學習,這些過程中孩子的專注力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於內在。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在操作工作的專注神情,那種神情是強迫不來的,是孩子的內在動力去激發出來的。當孩子有興趣時,會開始摸索專注於工作中,並且會出現反覆重複的不斷練習操作工作,過程中孩子產生了興趣,這就是內在的趨力牽引著孩子。孩子的內在想要駕馭工作,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專注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名小班的孩子,開始學習操作剪刀的工作,當坐下來時就開始專注研究自己的手指想要比出食指、無名指的手勢,總要花上一段時間後才將他的手指搞定,然後將手伸入剪刀中,伸進去後又開始練習透過不靈敏的手指努力控制剪刀一開一合,調整好多次才控制得住剪刀。這時又需調整紙張方向將紙張放入剪刀中,運用手指力氣將紙張一一剪下…….過程中孩子需要花多少的精力及耐心去完成這樣的工作,但在教室中孩子對此過程卻是樂此不疲,且會不斷出現重複操作練習的次數,一直到他駕馭了這份工作。 孩子的專注就是從這樣不斷練習操作過程中學習精煉來的,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孩子都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碰上挫折也會不氣餒的自探索去尋求答案。這些都是孩子往後培養性格及社會行為的基礎。 自由與紀律 T32 2022-04
紀律的界定是孩子會從內在的自我去控制自己。在對的環境裡孩子可以學習的方式也會更多元化,在孩子剛接觸到環境中的教具,第一步老師會先示範如何正確操作教具,而在示範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去打開孩子對教具的興趣,讓孩子去好奇並想自己嘗試操作,慢慢的孩子會專注投入在教具中,甚至是重複操作同個教具。 在蒙氏教室裡,孩子可以自由地去選擇他想操作的教具,但並不見得教室中每個教具都是適合這個孩子的,不同的教具對應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如何引導孩子去選擇對的工作,便是身為蒙特梭利教師的工作。在教室裡教師本人就像是一位觀察者,要去注意孩子們的每個一舉一動,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孩子操作過程中如果開始有玩弄教具的舉動時要立即阻止,這個阻止並不是去責備孩子,而是引導使用的方式,重新示範一個教具如何操作,有時間時可以適時地陪伴孩子工作。當孩子慢慢投入到工作裡時,教師就可以慢慢抽身離開,但是視線還是要再回到這個孩子身上,這個過程不單單只是陪伴孩子工作,也是和孩子建立一種情感上連結。 當我們站在外頭觀看蒙特梭利教室時,有的人會覺得孩子很自由,感覺沒有人管束孩子,但是當你站在教室裡,當你正身為一位蒙特梭利教師,你需要時刻將注意力擴大至每位孩子。對於小幼班這個時期的孩子,與其去制定嚴厲規定,不如從簡單的教室常規開始會是更好的。有時候看似簡單的靠椅子、拿取工作,都是需要不斷的去重複提醒、示範。當孩子的常規養成習慣,相對的,孩子在工作中便會顯得更穩定。在教室裡可能有些孩子會使用一些方式來吸引教師的注意力(例如:不停地喊老師幫忙),如果這時候教師沒有去引導孩子如何使用正確的方式請求幫忙或者建立孩子自己獨立工作的信心,孩子的行為可能會漸漸惡化,到時候要再調整就會來不及。所以要注意到每位孩子的狀況,並適時的給予協助,引導孩子回到正軌,孩子的服從度也會較高。 自由與紀律 T11 2022-04
內在紀律的培養從孩子離開家庭到學校生活就開始培養了,在學校裡我們透過環境、團體、人際的互動讓孩子從學校教室的常規去學習由內在發展的自我控制,「有限制的自由」在蒙特梭利教室裡裡自由與紀律是正相關的,但絕對不是放縱孩子隨心所欲,放縱就是缺乏規範的自由。教室中孩子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上的。 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網路上很多文章,都強調要「尊重」孩子,但所謂尊重的定義卻是不知不覺的放縱孩子,這樣的尊重對孩子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在學校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尊重自己也需要尊重環境和人,而我們的的責任之一就是引導孩子「責任」在哪裡?在學校的紀律簡單來講就是「常規」,是培養孩子瞭解「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環境」的規範。蒙特梭利說:「自由必須以獨立為基礎」,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提供給孩子練習的機會來達到獨立的目的,而唯有自己動手有被滿足的孩子,才能感覺自己是自由的。蒙特梭利提到的的紀律,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主動與積極的紀律,那些看似乖巧的孩子,如果只是被動的配合服從,或是因出於害怕(怕被罵、怕不被喜愛…)才遵守規則,這些都稱不上內在紀律的。 「有限制的自由」意思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但不能是無上限的提供,被孩子牽著走。舉例來說:早上起來家人急著要出門,孩子鬧脾氣想要自己穿衣服,就是不肯由爸媽協助穿衣服但自己又穿不好,這時爸媽要做的是遵守讓孩子獨立的紀律(自己練習穿衣服),但父母又趕著時間要出門,為了避免這樣情況和孩子有情緒衝突,我們可以前一天睡前就讓孩子挑選兩件中的哪一件衣服是他想明天穿呢?並約定好明天早上給他多少時間自行穿著,若超過時間爸爸媽媽就會接手幫忙,事先預告也是能協助孩子減少親子衝突的方法之一。 成人與孩子,都透過紀律(有規則)所帶來的秩序,來產生內在的「安全感」與「安定感」,這種有規則可循的安全感反而讓孩子感到自由,因此自由其實是建立在合理的紀律之上。 文章中提到,當新的環境充滿了吸引力,提供了建構活動的動機時,所有這些能量便結合在一起,偏態現象也消除。一種獨特的兒童出現了,這就是【新的兒童】、、。一位中班的女生,在開學之初,總繞著教室走、轉圈圈,目光盯著同學的工作,但鮮少主動拿取工作,即便拿著工作但也是心不在焉,有時還趴在桌上,經過了解,原來她想工作的是平方色板的工作,她看過同學完成工作,和她分享,可能同學的成就感和喜悅吸引了她!當她親自工作平方色版的工作,在她的臉上的專注心取代原先的疲憊感,令人驚豔的是,她也表示要接下去做第二步驟,表現高度的興趣!
類似例子也出現在小班,一位尚未滿3.5歲的女生,只因見到同學工作數學教具--數字與籌碼的工作,她就要求老師教她,就這樣她從數棒的計數、認數字,接著配對數字和數量,再來工作紡錘棒箱0-9的數量配對,一直到她期待的數字與籌碼的工作,這之間,都是她自己主動表示想學習的,她總能專注於工作,即使是一開始的不順利,她都是依循自己的步調學習,老師只是一位引導者,引導她操作工作;老師只是一位環境準備者,依她的能力,給予適合的工作,主要的學習仍然是她自己,是她自己在控制學習的腳步。 也因著工作是在她們的自由意識之下所做的選擇,所以明顯可以觀察到,她們在工作的過程都是專注的,在工作的過程中她們都能接受挫敗,也能承受不斷的嘗試,態度都相當積極!他們也紀律的工作,他們可以自由的工作!這也令我想到這一章節的圖十兒童正常與偏差性格特徵,在扇子的兩側分屬正面與反面性格。例如;扇子的一 邊是專注,另一邊是反覆無常。一個人在正常情形之下只會出現一種情緒,而書中也提及,專注的工作是一個達到正常化的方式,所以當孩子能專注的工作,他就不會反覆無常或無所適從。 不論孩子的年齡或是性別,不論在學校或家庭;他們都能對於有興趣有吸引力的工作投入相當的時間,獲得相對的內在成就感!不論成人的角色是家長或老師,他們都要擔負起準備適合孩子(能專心工作)的環境供孩子學習,因為關係良好的架構,會深深影響孩子的學習 一旦兒童全神貫注於某項足以吸引他們的工作,那些缺陷特徵就會立刻消失。有時候太多外在因素去影響兒童的視線,打斷他們的思考,導致兒童無法達到全神貫注,專注力下降,在蒙梭利特教室中,步調是緩慢且安靜舒適的,每個兒童都可以在這個準備好的環境下得以更專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書中兒童正常與偏常性格特徵圖上,可以看出兩者只有一線之隔,我認為兩者是非常相互靠近的,如同教授說過的那條線就代表著工作,而文中提到要在兩種狀態之間轉換,必須要在專注的心智伴隨之下,用雙手去進行實物操作工作後,才得以達成。在蒙特梭利教室裡老師示範工作給兒童時,都是安靜的,並做重點式提醒,有時候太多的話語反而會去打斷正在專注中的兒童,對兒童來說要同時做到聽跟看有時是困難的。 兒童尚未發展出任何控制能力時,如果就讓兒童為所欲為,等於違背自由的真正含意。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真正的自由乃是一種發展的結果」,在蒙特梭利教學法中,自由和紀律兩者是同時存在並交互影響的。自由不等同於放任,這樣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會有所幫助,甚至會造成所謂偏差行為的產生,這也體現出準備環境的重要性,當兒童生活在對的環境下,就可以得到漸進的良好發展。 所謂的「正常化」來自於集中注意的某項工作,在蒙特梭利學校,教師會先準備好環境,以兒童可以達到自發的紀律、持久而快樂的工作的目標,並讓兒童對工作的興趣保留下來。在適當的年紀給予適合的工作,可以讓他們達到自我肯定並建立自信心,且環境需隨時依據兒童做改變,當兒童對重複的工作開始失去興趣時,蒙特梭利老師會依據兒童的能力適時的給予新的工作,有可能是具有挑戰性的,將兒童內在興趣再引導出來,那麼兒童就可以達到專注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