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提過「孩子一旦學會如何工作後,藉著工作將精力適當引導到有益生命成長的方向,從工作中學習與成長,於是就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處罰了。」在教室中,我們觀察到有一名小女孩,忙碌地工作了一個早上,中間換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工作,像個小蜜蜂似的勤奮,接近收工作時她來找老師,一副神采飛揚的樣子,是用「快樂」都不足以形容的。我發現我根本不需要獎勵她認真工作,也不需要設定不工作的處罰規定,孩子自行找到了興趣及自信。果然,工作本身就會帶給孩子很大的快樂。
我們都知道懲罰可能會讓孩子短期間馬上停止錯誤行為,但長時間來看,一旦這個處罰他的對象不在身邊了,他可能還是照做,所以處罰沒有辦法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孩子學習收拾後果。孩子難免會做錯事,其間所產生爭吵及混亂的狀況,我們要教導他如何收拾後果,並從這個經驗及錯誤中去學習。我們也要記得後果這個字,以便日後在教導孩子時可以提醒。經常運用這個原則。使得孩子在學習收拾結果中,學到了是非,學會負責任。於是,孩子得到了「教育」(理性的),而不僅是「教訓」(情緒的)而已。
0 評論
在蒙特梭利教學的學校裡,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動,但這不代表教室裡沒有組織。很多家長會以為老師都不用教育孩子,老師是被動的!其實不然,事實上,教室的組織是必要的,如果孩子能夠自由的從事活動,則這種組織一定是被安排過、組織過的,例如:教具的數量是否正確、環境清潔明亮、教室氣氛是否和諧…等等,每一個硬體和軟體都是環環相扣的。孩子在我們提供的環境中吸取經驗,完善自己,一旦孩子開始專注的工作,就能在許多活動中保持集中注意力,孩子便有了自信與成就感。孩子越是主動,老師則是越被動,此時,老師是專注的觀察孩子並在適時的情況下給於孩子支援。在這樣的環境中老師和孩子存在著一種明確的關係。教室是有秩序的,孩子在準備好的環境活動,這空間裡存在著常規、存在著有限制的自由,孩子是有安全感的,能自在的活動。
其中特別提到,在教室裡獎賞和處罰是不存在的,老師不為了讚賞孩子或是孩子做錯時給於處罰,或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打斷孩子的工作,其中以「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打斷孩子的工作」這點是教室裡的老師很容易忽略到的。因此介入的時間點是非常需要小心謹慎的,當需要提點孩子時,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可以引導他,例如:團體的示範或是次日孩子又拿取相同的工作時、蒙氏教具會提供視覺或是觸覺等等檢核機會特徵,提供孩子在操作時很快就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並進行訂正。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走上完美的道路,孩子會產生自信,自信會激起他想不斷嘗試的慾望。,這樣一來也不會輕意的去打斷孩子的專注力。 在教室裡,老師會經常聽見小班的孩子工作完成後會跟老師說:「老師你看!我自己會的!」;或是大一點的孩子會說:「這個很簡單,我會,老師不用幫我…等等。」 如果一個兒童必須受到獎賞或處罰,那麼就意味著他缺乏自我指導能力;因而必須經由教師來指導他。但如果他自己主動的工作,則獎賞和處罰是多餘的;獎賞和處罰只會妨礙孩子的自由和精神。因為我們要教育孩子而非教訓孩子! 六歲前孩子的認知尚未展成熟,孩子有時會不自覺的犯錯,但老師也會做錯事而不知覺。不幸的是,教師通常認為他們自己永遠不會犯錯,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不好的典範。因此,身教變得非常重要。因為我們要為孩子樹立典範,我們必須注意自己的缺失,改善自己的缺失,並且每天不斷的自省今天做了那些事、那些話,因為「身教」! 在蒙特梭利書中提到「兒童在我們提供的環境中取的經驗,完善自己,但讓他去做一些特別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一開始他開始專注地工作,就能在許多活動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兒童越主動,教師就越被動,事實上,教師最終可能幾乎完全一旁旁觀而已。」在教室中,我們常可以觀察到幼兒會興高采烈的將自己辛苦的工作成果,開心的與成人分享。這時候成人的反應卻是:「這不是這樣排的喔!」或「你的答案是錯的!」就這樣,澆了幼兒一頭的冷水。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幼兒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有所差異的,成人通常看到的是結果,而幼兒重視的是過程。當幼兒那麼努力、專心的將他的工作完成時,卻常被成人很直接的告知「你做錯了!」,那種挫敗是很強烈的。在蒙氏教室中我們鼓勵幼兒自行解決問題,甚至教具本身就有錯誤自我訂正的設計。我們讓鼓勵幼兒主動,而老師給予的適當的引導,我們必須觀察幼兒本身的工作情況,而非結果上的對或錯。
我們常可觀察到成人會用自己的觀點告知孩子,對或錯。而且時時耳提面命的提醒孩子,「不可以碰!不可以拿!不可以爬…」甚至用兇狠的語氣告知幼兒,「我生氣了!」,我們不難發現,當被成人控制越多的孩子,他會越沒自信,甚至開始不聽成人給予的指令了,總是出現越多越故意的情景發生,這就是出現「成人指令過多」的問題,這是現今我們常見的親子間的互動。成人想要控制孩子,孩子們開始戰戰兢兢的對抗成人。我們是否應該試著尊重孩子,放手讓孩子在”準備好的環境中(prepared environment)”自行去摸索這個世界,甚至放慢腳步,跟著孩子的腳步走。如果時時刻刻盯著孩子的行為看,那麼孩子又如何能獨立了呢?漸漸地孩子只是依賴性強的應聲蟲,豈不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