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新園蒙特梭利幼兒園
  • 首頁
  • 入學資訊
    • 關於 >
      • 教學內容
      • 蒙特梭利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相簿
    • 親子屋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

孩子不麻煩

幼兒園階段的成長發展目標

10/25/2023

0 評論

 
講到動作發展,不免要多談談「手」。兩歲的孩子,精力超旺,動手動腳是正常而不是反常,到底該如何看待呢? 前面已提到手和大腦發展的關係,也提到應該是"準備環境"讓孩子能動手。我們常看到年輕父母,護子心切,幾乎阻斷所有孩子動手機會(也就阻斷孩子相關的腦部發展)。我們有個例子是,一個幼兒六個大人的家庭,除了父母外有兩個阿姨、祖父母。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大人的口頭"評論指導",使得孩子動輒得咎,光是回應大人就來不及了。孩子也不太需要動手,因為孩子一吭聲一揚眉,大人就幫他作好,舉凡倒水、餵飯、拿玩具等等所有事情了。而父母的主訴,卻是告訴我們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已帶去看醫生了。我們告訴父母,孩子不急著就醫,先待我們觀察一陣,孩子很可能只需要正常的工作及動手機會而已,而事後證實也正是如此。在年輕父母中這其實是蠻常見的情況,值得提醒。
 
另外,我們認為所謂「過動」常反而是更年幼時正常活動受到太多壓抑、太少引導,因為動的天性未得到滿足和適當練習,而發生的"躁動"(不知如何協調動作)的現象。同樣的,「自閉」也是要小心認定。上述兩種情況,需要很專業的醫療鑑定程序(可參考美國小兒科學會網站)。即使確認,後續的療程如何進行,才是重點。真正確認的病例比例並不高,這些名稱有被過度引用之慮。很多手腳被壓抑的孩子是無辜的。父母的態度調整也許就足以解決大半問題了。準備好環境,讓孩子儘量能動手、上手工作,如果孩子不會的動作,做分解動作,然後「慢而精確地」示範給孩子看,然後讓他多練習,你將會驚訝於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是的,他會,而且慢慢地你會發現動作發展常得到滿足的孩子,順從度是很高的,因為他的安全感、自信心也會隨著"我也會做"提昇,對人格正向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這階段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亦即孩子對於語音的區辦及吸收有強烈的意願。專家曾提出研究結果認為世界上數萬種語言,有八百多種發音嘴型,兩歲多的孩子可以掌握所有嘴型,而成年人只能掌握數十種而已 (Dowling)。
你注意到嗎? 幼兒在聽他人說話時,眼睛、耳朵、嘴巴都用上了,也可以說是「五官全開」地學習。這個年紀,孩子是不區分什麼語言的,兒是由環境主要語言影響,因此,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語言在幼兒階段就是"母語"。所以,你可以看到三歲以前說法語的孩子,上學後只講中文。
 
語言發展說、聽、讀、寫。這個階段主要在說、聽和看。說、聽都需要豐富、正確的語言環境。提供孩子大量的、精確的詞彙,像是故事、兒歌,耐心的互動式對話。正式的「說」,則先從發音、拼音、拼字,到詞、句,到表達自我。「讀」, 則由符號、名稱、辦識、配對開始,適齡的童書(字大、顏色柔和、故事單純重覆、帶觸感等)是可以善用的工具。「寫」的部份則先自大小肌肉發展及控制開始,塗鴉、上色、描線都是不錯的遊戲。語言、曲調,結合動作,在這年紀是十分有效的。上面提過,「五官全開」是孩子學習的特質。語言、動作加上其它感官的輸入訊息,全部在大腦語言區統合,這是最有效的學習。
 (2/4 待續) 
0 評論

幼兒園階段的成長發展目標

10/25/2023

0 評論

 
  • 動作、 語言、 認知、 社會化。
 
從人類發展學角度來說,人類一生其實是一個接一個的「發展階段」,例如我們常聽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每個階段都有它主觀或客觀上,需要發展的能力。「幼兒階段」在這裡指的是出生到進入小學之前(0 ~ 6+歲)的階段。早期,人們以為這階段孩子不能、而且也不需要學甚麼,20世紀之後大量的研究結果才開始凸顯出,幼兒階段是墊基的關鍵階段,直接影響接下來的兒童階段、青少年階段直到青年階段。
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相信父母和長輩們應該都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到底能學些甚麼?我想利用這個園地,分次簡短說明幼兒園階段最重要的幾個發展:動作發展、語言發展、 認知發展、社會化發展 (EQ)。這些基礎發展延伸而且直接影響到接下來求學階段知識 (IQ)的發展。
 
動作發展  反映著嬰幼兒和環境互動的情形,當孩子能移動自己身體時,也是開始展現「自我」的時侯。動作發展不僅具有生理意義,也具有心理意涵。孩子常在大人照看下,繞著圈子奔跑,這呈現他可以和願意到達的「領土」,呈現他的主控範圍。
這階段的動作發展包括粗大動作(gross motor)如走、跳、跑等和由手臂、手腕、五指、三指到兩指等的精細動作(fine movement),及動作協調(coordination)能力。粗大動作中,例如腳尖行走(tip-toe)大約是1歲1歲半,定點跳要到2歲到2歲半,單腳跳則是3歲左右孩子才會做。
動作發展中,手的探索是孩子形成「第一經驗」的主要工具,而手的經驗和大腦的發展息息相關。更精確地說,腦為體,手為用,手是腦的工具,借由觸覺,手是腦部訊息輸入及探索工具,而手也接受腦的指令而成為輸出工具。
阻止孩子「動手動腳」可能阻斷孩子探索和腦部的發展。讓「準備好的環境」去配合孩子可以合理的「動手動腳」才是合適的作法,而不是放任環境的不利,卻禁止孩子動用手腳,阻止孩子探索成長的機會。實務上,我們最常聽到的情況,就是父母因為擔心孩子弄壞打破東西,因此不斷叮嚀孩子不准動這不准摸那,孩子看來是安全了,東西也安全了,但孩子的探索發展機會可能也沒了。是不是應倒過來,多花些功夫盯著「準備環境」,而不是盯著孩子,讓孩子感到動輒得咎,不做不錯(不發展)呢?                                                                      
如果環境是準備好的,就別用放大鏡盯著孩子吧。當然,動作發展是需要有步驟的引導的,也不是放任不管。拿孩子拿筆寫字當例子吧。你認為孩子該幾歲才能寫字呢?其實這個問題問的不夠精確,應該問:「孩子要經過什麼動作的發展過程才能寫字呢?」,年紀只是參考而已。如果孩子對於細緻的筆劃(stroke,例如塗鴨時不能控制筆劃在線條框內) 還沒有能力,就算年紀到了,也是不合適強行拿筆。反之,一個兩歲多起,就已接受從粗到精的動作發展練習的孩子,經過兩年到了四歲多,能夠有力地拿筷子夾東西,拿筆也是水到渠成,不足奇怪的。可見得是否已經歷「發展的過程」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武斷的年齡判斷。 (1/4 待續)
0 評論

人腦的潛能和奧秘

8/30/2023

0 評論

 
最近人工智慧(AI)的話題很熱鬧,不只是在股票市場炒作而已,大家更關心的應是AI會不會取代人腦?這問題也許要先回到我們對於人腦的潛能和奧秘了解多少。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先關心教育是否提供孩子充分發展大腦的練習和能力。
 
人類大腦自胎兒形成起,就渴求各式各樣的刺激訊號(stimuli),以激發大腦神經元的聯結,大量聯結才能形成大腦功能的進階發展。這所謂刺激訊號,可以經由五官、手等接收。幼兒教育因此應特別強調感官教育和動手做的經驗。針對幼兒階段來說,值得注意的是,特定之神經聯結如果未能在生命的早期某些期間(敏感期)形成,這些薄弱未經練習的新神經迴路由於神經修剪 (prune) 的機制,將可能被剷除。這些修剪掉的包括幼兒原本具有的一些"天才"直覺技能。幼兒發展階段中,這些特別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也稱為「機會之窗」。當這些機會之窗錯過後(蒙特梭利所說「錯過的巴士」),這些技能的學習即使非不可能,也要花費更多功夫。研究顯示幼兒一些發展有其時間性,提供環境刺激(stimuli)必須即時。例如,蒙特梭利認為六歲以前是密集的語言(包括第二語言)敏感期。以上的簡述,在在證實大腦發展與教育的密切關係。
 
前額葉是大腦前緣部最晚進化而最先進的部分。這個部分十分特別,它被稱為「大腦總指揮」,因為科學家發現,前額葉協調並且調動大腦各部位之運作。就像左腦掌控理性的事務,右腦掌控新奇的事務,前額葉則具備「總裁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 E.F.)。推理、計劃、組織、溝通等高階思考、抽象功能的發展及情緒控制等。它可說是”大腦的指揮官”,它與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例如,當我們動怒時,杏仁體(amygdala)啟動,但是究竟是微慍或是暴怒,則由前額葉決定。說到「總裁功能」[4],這是一個一語雙關的英文詞。executive functions 中文翻譯的另一個意思是「執行的功能」,將這兩個翻譯的意義放在一起,它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高層主管的能力」。確實,它代表的能力包括:創意(creativity),彈性( flexibility),自制(self-control),紀律(discipline)等等能力。談到幼兒教育,父母應該都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大腦會具有「總裁功能」吧。如何做到呢?那就是「發展前額葉」了。受教育的過程中如何發展它所具備的 「總裁功能」呢?幼兒發展藍圖將談到蒙特梭利模式如何發展這些能力。
( 摘自「贏在終點」第31頁)
0 評論

家庭情境守則

7/20/2023

0 評論

 
長假在即,園長要我分享些親子居家情境的短文,我摘錄下面段落,也歡迎家長隨時與我們分享經驗及討論。

我建議的家庭情境守則是:安全、穩定、自由、紀律。
1. 安全:孩子的安全感是探索、學習的催化劑。在家中不但要有安全的實體環境,也要有讓孩子感到安全的情緒情境。
2. 穩定:提供孩子一個穩定的情緒情境,父母的情緒應盡可能避免大幅起伏。我們要溫暖接納孩子,也要讓孩子有穩定的情緒發展。
3. 自由:孩子行動上的自由也需要紀律引導,心智上的自由,對孩子的想像力、創意發展很有幫助。避免權威,用引導、對談的方式是較好的。即使孩子常會犯錯,也要容許孩子合理的犯錯空間。
4. 紀律:自由與紀律對孩子都是重要的安全感來源。孩子擁有自由,並不是表示孩子可以沒有紀律。事實上,孩子正在發展,所以需要引導,學習規則、紀律也同樣重要。一個不能遵守紀律的孩子其實會反映在他的無所是從,以及缺乏安全感上。「心智自由、行動紀律」。

另外,幼兒階段尤其是2~4歲的孩子,規律作息時間很重要。偶因旅遊而失去規律作息,算是例外,應在旅遊後按步回復作息。 ( 摘自「贏在終點」第103頁)
祝 大家 親子同樂 假期愉快!
0 評論

給畢業生家長

7/18/2023

0 評論

 
學期結束,大班孩子就要進入另一個學習階段了。我想和畢業班的家長們分享下列段落,

蒙特梭利教學的模式,依我個人多年的理解,它真正的核心價值,不在光采動人的教具、教具操作,而是在它帶出了一個「了解孩子」成長發展特性的教育理念,並據此來安排孩子的成長學習「環境」上。運用「準備好的環境」,搭配準備好的成人,共同來成就孩子。這才是關鍵。
因此,就算沒有蒙特梭利學校,如果父母掌握了教育理念,並依據它安排孩子的「準備環境」,那麼孩子的成長環境,仍然是在父母的掌握中。平心而論,孩子的主要成長環境(18歲前),其實還是在家中。如果我們賞識或認同蒙特梭利理念所告訴我們的:孩子的人格養成,更先於智識養成,身為父母的我們將欣然接下孩子在家庭中人格教育的擔子,並且知道如何陪伴、引導孩子接收來自學校的智識學習,知識的成就將不會是問題。 ( 摘自「贏在終點」第102頁)
祝福 孩子們 快樂健康成長!
​
0 評論

幼兒期 (續)

4/20/2023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 21
情緒發展方面,這階段的孩子需要很多的愛,親子間親近的接觸例如摟抱、親頰、摸摸頭,對孩子都是有益的。對孩子的耐心、和藹的對話方式,都會給孩子留下良好的經驗,反之亦然。這些不同的經驗,將型塑他對生命(生活)的態度,並影響其人格發展:如果他接收到的是愛、尊重、友善,他將個性開朗、沈穩、正面的。如果他接收到的是不時被挑剔,他的個性也將急燥不安、挑剔易怒的。
 
簡單的概括這個0-6歲的階段,孩子正在進行的數個發展中,主要的就是動作發展、語言發展、認知發展以及社會化等的逐步啓動。動作發展將細化他的大小肌肉的使用、動作協調、手眼手腦協調。這時的孩子需要自己能「親自」動手「做」完一件事,親自「掌握」情境中的事物,在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上,這都具有重要的意涵,父母成人不應剝奪孩子的發展機會。語言發展則顯然是孩子融入其生長中的文化的重要過程。說、聽讓孩子與他周遭的人可以溝通,讀寫使孩子可以進出、存取他自己生長的文化。只有當孩子可以無礙的理解別人,無礙的表達自己,他才能有真正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至於認知發展,則是孩子詮釋環境中接收到的各種訊號的能力。舉例來說,自出生起孩子就會學習「解讀」照顧者的表情,顯然,這是幼兒EQ發展的第一步;又如,長短、輕重、大小、粗細、安全、危險、、等等由具體到抽象的各種訊息,可謂五花八門。這些發展與社會化逐步結合並相互影響,孩子就漸次適應並融入他的生活及文化之中。父母或照顧者也許無法也不必具備完全的知識來協助孩子每一個面向的發展,但是,警覺並理解到孩子在現階段各種發展的需要,很自然地就會跟上孩子發展的腳步,從中學習,甚至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樂趣。更細的階段特性會在本章後半段說明及討論。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成長環境(人事時地物)中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因為年紀尚小,缺少既有的參考經驗,加上有限的行為能力,因而自然的受到天性的強烈引導。他正在學習的過程中,因此,他需要很多的學習機會,他需要被指導,他有權利犯很多錯(如果他學習很多東西)。父母老師及照顧者,必須從心裡記得:孩子需要的是「教育」不是「教訓」,打罵絕不是有效教育。同時,在能夠教育、能夠指導孩子之前,難道我們不需先了解這階段孩子有什麼樣的特性嗎?「孩子的本質是寶礦不是空瓶」,順著孩子的天性,發掘這寶藏,要避免自以為是的「填滿空瓶子」的方式,確實是父母在這個階段必須要警惕的。
( 摘自「贏在終點」第27頁)
0 評論

幼兒期 (續)

3/7/2023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 20
幼兒階段指的是從出生到學齡之間大約六年的期間。此時的孩子生理上變化快速,在過了初生的母體免疫能力階段之後,也容易生病,需要關照他的起居衛生條件,但也不必過度反應,因為偶而可控的感染疾病,對孩子的免疫系統正如演習一般,有助他的日益強健。孩子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要考慮到不只是生理的,還有心理的、情緒的健康發展,這幾個不同面向的發展又彼此相互影響。例如,生理上的健康影響心理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壓抑也將影響生理上的發展。生理上的成長明顯易見,容易量化,所以也容易被單方面過度強調。在幼兒園中,三足歲的園童仍大量飲用奶粉牛奶致體型過胖的並不少見。殊不知此時孩子需要更均衡的食物,而且藉由嚼食強化口腔舌頭肌肉還會有益於咬字發音。反之,孩子心理上的發展,因不可見而易被忽略。此階段的孩子需要一個平和、穩定的情緒情境,有規律的作息,有次序的擺設,可預測的一致的規則,家人間的溫和互動等,都能帶給孩子「安全感」。我們常見到的是,爸爸是孩子的大玩伴,往往和孩子嬉鬧過頭而 「樂極生悲」,孩子的情緒過度起伏,並不是正確的發展模式。孩子的「動」是動作發展的必要過程,但不是躁動,是能動能靜的動,是聰明而協調的動。
 
此時的孩子正值動作發展敏感期,加上探索的傾向,因此十分好動。我們應該善加利用他們的階段特性,不但不要制止他的好動,反而應該準備好並提供他一個安全適宜的空間,加以引導,讓他的精力投入在一個他有興趣,而且能親自動手的工作或活動之中。因此,假以時日他的天性得到滿足,他的精力有出口,他學得一些東西,因此他的自我價值感得以提升,自信增加。相對的,他的服從度反而提高,因為他的生長環境是友善、順其天性的。說到這裡,我們停下想想,這種對孩子的回應是不是和我們主觀常見的做法很不相同?
 
這階段孩子對於外界感官刺激訊號 (stimuli)十分靈敏勤於吸收。但同一時間過多、過於強烈的刺激卻是有害的,這和大腦結構及功能有關係。幼兒階段的吸收能力十分強烈,就如超大容量的資料庫,急於增加它的資料存量一般。它鉅細靡遺、好、壞皆吸收。但是這些訊息,經常使用的(內化過的)將被大腦保存下來,不常用或不使用的將面臨"被修剪" (pruning)掉的命運[2]。            (待續)
0 評論

幼兒期

2/6/2023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 19

​孩子成長有階段性,常見的是將它劃分成兒童期、青少年、青年期。蒙特梭利則是更系統性的,將孩子的心智特性,自零歲起將它每六年分為一個階段直到二十四歲止。也就是0-6歲、6-12歲、12-18歲、18-24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可再細分成兩個3年的次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它的特色,幼兒期簡要說明如下。幼兒期,蒙特梭利稱這階段的孩子重要特性為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AM)。顧名思義,這階段的孩子吸收能力超強,一個比喻就是像乾海綿吸水一般。需要注意的是,好壞都會吸收。因此,「準備的環境」就很重要了。一個三歲的孩子,背誦著「弟子規」不意外,念著1到20也不是數學好,是記憶好。教學閃卡的設計就是運用孩子的這天姓。本章之後第五節談「吸收心智」時會有更詳細的描述。我用英文字what來概述這階段孩子的特性。這階段孩子愛問「這是什麼」,他需要知道很多的名稱。他也可能會問「為什麼」,但是如果過多連續的問太深的「為什麼」,就可能是"超齡"的對話了。這種情況下他可能只是要留住你的注意而已,不是真的需要知道答案。
 
0-6歲的孩子,生理心理變化劇烈,容易生病,身體屬於較不穩定的拉高階段,但也是鍛鍊自然免疫力的好時期,注意營養及運動、睡眠,無需過度保護。這階段內相對「不乖」的年齡出現在4歲左右,這時的孩子心智有了一些基礎,似懂非懂,想要自己當家獨立,「自我」比較強烈,這是好事不是壞事,應該耐心有技巧地引導他。這階段,規律、次序、例行、可預測的事物,對孩子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而且可以強化孩子學習能力。對應這年紀層的孩子,因為「吸收心智」、「敏感期」的階段特質,使得他的學習相對敏捷容易。他的動作發展、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社會化等等都是這階段中很重要的日常功課,必須盡可能得到完整的機會。錯過這一個階段的敏感期發展機會,以後要再補上將會需要加倍的功夫,有些能力甚至可能就此錯失了。        (待續)
                                                                                                      ( 摘自「贏在終點」第20頁)

0 評論

我們認識幼兒嗎?

1/19/2023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 18                                                                                                                                                                                                                                                                     2023 1李定智
「我自己的孩子我怎麼會不認識?」。別誤會,我們說的認識是指認識孩子的天性。先考考自己對孩子的天性有多少了解。你注意到嗎,如果你和兩歲的孩子玩捉迷藏,你應該在相同的地方躲藏,相同的地方出現。孩子覺得這樣很好玩。如果五歲的孩子你還那麼做,就不好玩了。二、三歲的孩子很堅持同樣的事情要用同樣的方法做,他很〝盧〞嗎?「弟子規」、「三字經」甚至九九乘法聽幾遍後他就幾乎都記得了。但先別高興,大多其他的孩子也可以。兩歲多的孩子會從一念到三十,那不是數學,那是國語。還有更深一點的,像西諺說"麻煩的兩歲"(terrible two),你同意嗎?我的觀察是「兩歲不麻煩」!四歲更麻煩! 還有,「幼兒沒有壞孩子!」 (這是信念)。孩子壞,更可能是因情境壓抑了他的天性,使得他的反應看起來像是個壞孩子。「幼兒不會說謊,但是他說的不見得是事實」,這是因幼兒的認知不足的原故。以上種種例子,其實都來自這年紀階段的孩子天性。
 
幼兒階段孩子有許多天性,也許我們略有所知,但常不深切,幼兒的天性如果能夠加以了解並善加利用,對協助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將非常有幫助。如果了解孩子的天性,家裡處處都將會是孩子的探索學習的對象,而不會覺得孩子精力旺盛,只會到處搗蛋。因為你將會知道如何引起他的興趣,引導他的旺盛精力。你會發現他是專注、守規則紀律的,而且你也將不需要巨細靡遺的規定一籮筐連你自己後來都記不得的規定,然後不斷的破功,並因此覺得威嚴掃地而老羞成怒。父母的教養任務必須基於「了解孩子」天性,否則管教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走向極端。適當「了解孩子」天性是良善教養的第一步。    (待續)
( 摘自「贏在終點」第18頁)
 
新年如意 !
0 評論

孩子的本質是寶礦不是空瓶

12/29/2022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 17
​首先,我們要設定對孩子本質的基本信念,有了這些基本信念教養就有了正確的出發點。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信念就是「孩子的本質是寶礦不是空瓶」,空瓶只能被動地裝東西,空瓶只能等著被填滿,而寶礦則需要開發,它具有巨大潛能。孩子具有潛能,不是口號,是可見的事實。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制度,東西皆然,卻似忽視這事實,只以最方便、標準化、量產概念,像生產線一樣製造相同產品的方式,排斥甚至剔除「偏離標準」的孩子。而統計學上來說,所謂「偏離標準」的孩子,包括統計曲線中兩端,即最差(也許需要補救教育的)和最好的(可能是天才資優的)。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文明的高速進展,已將人類帶入非常不同的一種生活模式,大量資訊(information)唾手可得,我們的教育制度如何培育孩子有效的萃取資訊成知識(knowledge),仍必須依靠正確教育模式下培養(cultivate)的大腦。這樣的大腦正如蒙特梭利所說,是一種"思考架構",而不是一個資訊的"容器"而已。也就是說,教育應強調培育大腦成為一個有能力系統地萃取知識的架構,這架構能進一步融會整合出創意。人類的大腦絕對具備這樣的可能性。
另一個面向來看,以目前人類每年能產生出來的資料量來看,空瓶填鴨式教育絕對無法跟上資訊擴張的速度,孩子必需隨著年紀增長,具備過濾整合並消化吸收資訊的能力,亦即資訊數據內化、轉化成知識的能力。面對如此巨大挑戰,幸運的是,根據蒙特梭利畢生的觀察和研究,孩子確實具有這種天性和潛能,需要的只是教育教養方法的調整而已。孩子的潛力可以發揮到何種程度,端看父母認知和努力營造成長環境的程度。因此,首先讓我們記得孩子是有待而且可以開發的寶礦。
( 摘自「贏在終點」第13頁)
0 評論
<<上一步

    李定智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持蒙特梭利AMS證照

    Archives

    十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二月 2015
    八月 2013
    三月 2013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十一月 2011
    七月 2010
    四月 2010
    三月 2010
    一月 2010
    六月 2009
    四月 2009
    三月 2009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by 新園幼兒園
  • 首頁
  • 入學資訊
    • 關於 >
      • 教學內容
      • 蒙特梭利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相簿
    • 親子屋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