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新園蒙特梭利幼兒園
  • 首頁
  • 入學資訊
    • 關於 >
      • 教學內容
      • 蒙特梭利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相簿
    • 親子屋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

孩子不麻煩

幼兒園階段的成長發展目標

10/25/2023

0 評論

 
講到動作發展,不免要多談談「手」。兩歲的孩子,精力超旺,動手動腳是正常而不是反常,到底該如何看待呢? 前面已提到手和大腦發展的關係,也提到應該是"準備環境"讓孩子能動手。我們常看到年輕父母,護子心切,幾乎阻斷所有孩子動手機會(也就阻斷孩子相關的腦部發展)。我們有個例子是,一個幼兒六個大人的家庭,除了父母外有兩個阿姨、祖父母。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大人的口頭"評論指導",使得孩子動輒得咎,光是回應大人就來不及了。孩子也不太需要動手,因為孩子一吭聲一揚眉,大人就幫他作好,舉凡倒水、餵飯、拿玩具等等所有事情了。而父母的主訴,卻是告訴我們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已帶去看醫生了。我們告訴父母,孩子不急著就醫,先待我們觀察一陣,孩子很可能只需要正常的工作及動手機會而已,而事後證實也正是如此。在年輕父母中這其實是蠻常見的情況,值得提醒。
 
另外,我們認為所謂「過動」常反而是更年幼時正常活動受到太多壓抑、太少引導,因為動的天性未得到滿足和適當練習,而發生的"躁動"(不知如何協調動作)的現象。同樣的,「自閉」也是要小心認定。上述兩種情況,需要很專業的醫療鑑定程序(可參考美國小兒科學會網站)。即使確認,後續的療程如何進行,才是重點。真正確認的病例比例並不高,這些名稱有被過度引用之慮。很多手腳被壓抑的孩子是無辜的。父母的態度調整也許就足以解決大半問題了。準備好環境,讓孩子儘量能動手、上手工作,如果孩子不會的動作,做分解動作,然後「慢而精確地」示範給孩子看,然後讓他多練習,你將會驚訝於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是的,他會,而且慢慢地你會發現動作發展常得到滿足的孩子,順從度是很高的,因為他的安全感、自信心也會隨著"我也會做"提昇,對人格正向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這階段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亦即孩子對於語音的區辦及吸收有強烈的意願。專家曾提出研究結果認為世界上數萬種語言,有八百多種發音嘴型,兩歲多的孩子可以掌握所有嘴型,而成年人只能掌握數十種而已 (Dowling)。
你注意到嗎? 幼兒在聽他人說話時,眼睛、耳朵、嘴巴都用上了,也可以說是「五官全開」地學習。這個年紀,孩子是不區分什麼語言的,兒是由環境主要語言影響,因此,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語言在幼兒階段就是"母語"。所以,你可以看到三歲以前說法語的孩子,上學後只講中文。
 
語言發展說、聽、讀、寫。這個階段主要在說、聽和看。說、聽都需要豐富、正確的語言環境。提供孩子大量的、精確的詞彙,像是故事、兒歌,耐心的互動式對話。正式的「說」,則先從發音、拼音、拼字,到詞、句,到表達自我。「讀」, 則由符號、名稱、辦識、配對開始,適齡的童書(字大、顏色柔和、故事單純重覆、帶觸感等)是可以善用的工具。「寫」的部份則先自大小肌肉發展及控制開始,塗鴉、上色、描線都是不錯的遊戲。語言、曲調,結合動作,在這年紀是十分有效的。上面提過,「五官全開」是孩子學習的特質。語言、動作加上其它感官的輸入訊息,全部在大腦語言區統合,這是最有效的學習。
 (2/4 待續) 
0 評論

幼兒園階段的成長發展目標

10/25/2023

0 評論

 
  • 動作、 語言、 認知、 社會化。
 
從人類發展學角度來說,人類一生其實是一個接一個的「發展階段」,例如我們常聽到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每個階段都有它主觀或客觀上,需要發展的能力。「幼兒階段」在這裡指的是出生到進入小學之前(0 ~ 6+歲)的階段。早期,人們以為這階段孩子不能、而且也不需要學甚麼,20世紀之後大量的研究結果才開始凸顯出,幼兒階段是墊基的關鍵階段,直接影響接下來的兒童階段、青少年階段直到青年階段。
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相信父母和長輩們應該都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到底能學些甚麼?我想利用這個園地,分次簡短說明幼兒園階段最重要的幾個發展:動作發展、語言發展、 認知發展、社會化發展 (EQ)。這些基礎發展延伸而且直接影響到接下來求學階段知識 (IQ)的發展。
 
動作發展  反映著嬰幼兒和環境互動的情形,當孩子能移動自己身體時,也是開始展現「自我」的時侯。動作發展不僅具有生理意義,也具有心理意涵。孩子常在大人照看下,繞著圈子奔跑,這呈現他可以和願意到達的「領土」,呈現他的主控範圍。
這階段的動作發展包括粗大動作(gross motor)如走、跳、跑等和由手臂、手腕、五指、三指到兩指等的精細動作(fine movement),及動作協調(coordination)能力。粗大動作中,例如腳尖行走(tip-toe)大約是1歲1歲半,定點跳要到2歲到2歲半,單腳跳則是3歲左右孩子才會做。
動作發展中,手的探索是孩子形成「第一經驗」的主要工具,而手的經驗和大腦的發展息息相關。更精確地說,腦為體,手為用,手是腦的工具,借由觸覺,手是腦部訊息輸入及探索工具,而手也接受腦的指令而成為輸出工具。
阻止孩子「動手動腳」可能阻斷孩子探索和腦部的發展。讓「準備好的環境」去配合孩子可以合理的「動手動腳」才是合適的作法,而不是放任環境的不利,卻禁止孩子動用手腳,阻止孩子探索成長的機會。實務上,我們最常聽到的情況,就是父母因為擔心孩子弄壞打破東西,因此不斷叮嚀孩子不准動這不准摸那,孩子看來是安全了,東西也安全了,但孩子的探索發展機會可能也沒了。是不是應倒過來,多花些功夫盯著「準備環境」,而不是盯著孩子,讓孩子感到動輒得咎,不做不錯(不發展)呢?                                                                      
如果環境是準備好的,就別用放大鏡盯著孩子吧。當然,動作發展是需要有步驟的引導的,也不是放任不管。拿孩子拿筆寫字當例子吧。你認為孩子該幾歲才能寫字呢?其實這個問題問的不夠精確,應該問:「孩子要經過什麼動作的發展過程才能寫字呢?」,年紀只是參考而已。如果孩子對於細緻的筆劃(stroke,例如塗鴨時不能控制筆劃在線條框內) 還沒有能力,就算年紀到了,也是不合適強行拿筆。反之,一個兩歲多起,就已接受從粗到精的動作發展練習的孩子,經過兩年到了四歲多,能夠有力地拿筷子夾東西,拿筆也是水到渠成,不足奇怪的。可見得是否已經歷「發展的過程」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武斷的年齡判斷。 (1/4 待續)
0 評論

    李定智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持蒙特梭利AMS證照

    Archives

    十月 2023
    八月 2023
    七月 2023
    四月 2023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二月 2015
    八月 2013
    三月 2013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十一月 2011
    七月 2010
    四月 2010
    三月 2010
    一月 2010
    六月 2009
    四月 2009
    三月 2009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by 新園幼兒園
  • 首頁
  • 入學資訊
    • 關於 >
      • 教學內容
      • 蒙特梭利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相簿
    • 親子屋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