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新園蒙特梭利幼兒園
  • 首頁
  • 入學資訊
    • 關於 >
      • 教學內容
      • 蒙特梭利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相簿
    • 親子屋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

孩子不麻煩

幼兒期 (續)

3/7/2023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 20
幼兒階段指的是從出生到學齡之間大約六年的期間。此時的孩子生理上變化快速,在過了初生的母體免疫能力階段之後,也容易生病,需要關照他的起居衛生條件,但也不必過度反應,因為偶而可控的感染疾病,對孩子的免疫系統正如演習一般,有助他的日益強健。孩子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要考慮到不只是生理的,還有心理的、情緒的健康發展,這幾個不同面向的發展又彼此相互影響。例如,生理上的健康影響心理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壓抑也將影響生理上的發展。生理上的成長明顯易見,容易量化,所以也容易被單方面過度強調。在幼兒園中,三足歲的園童仍大量飲用奶粉牛奶致體型過胖的並不少見。殊不知此時孩子需要更均衡的食物,而且藉由嚼食強化口腔舌頭肌肉還會有益於咬字發音。反之,孩子心理上的發展,因不可見而易被忽略。此階段的孩子需要一個平和、穩定的情緒情境,有規律的作息,有次序的擺設,可預測的一致的規則,家人間的溫和互動等,都能帶給孩子「安全感」。我們常見到的是,爸爸是孩子的大玩伴,往往和孩子嬉鬧過頭而 「樂極生悲」,孩子的情緒過度起伏,並不是正確的發展模式。孩子的「動」是動作發展的必要過程,但不是躁動,是能動能靜的動,是聰明而協調的動。
 
此時的孩子正值動作發展敏感期,加上探索的傾向,因此十分好動。我們應該善加利用他們的階段特性,不但不要制止他的好動,反而應該準備好並提供他一個安全適宜的空間,加以引導,讓他的精力投入在一個他有興趣,而且能親自動手的工作或活動之中。因此,假以時日他的天性得到滿足,他的精力有出口,他學得一些東西,因此他的自我價值感得以提升,自信增加。相對的,他的服從度反而提高,因為他的生長環境是友善、順其天性的。說到這裡,我們停下想想,這種對孩子的回應是不是和我們主觀常見的做法很不相同?
 
這階段孩子對於外界感官刺激訊號 (stimuli)十分靈敏勤於吸收。但同一時間過多、過於強烈的刺激卻是有害的,這和大腦結構及功能有關係。幼兒階段的吸收能力十分強烈,就如超大容量的資料庫,急於增加它的資料存量一般。它鉅細靡遺、好、壞皆吸收。但是這些訊息,經常使用的(內化過的)將被大腦保存下來,不常用或不使用的將面臨"被修剪" (pruning)掉的命運[2]。            (待續)
0 評論

幼兒期

2/6/2023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 19

​孩子成長有階段性,常見的是將它劃分成兒童期、青少年、青年期。蒙特梭利則是更系統性的,將孩子的心智特性,自零歲起將它每六年分為一個階段直到二十四歲止。也就是0-6歲、6-12歲、12-18歲、18-24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可再細分成兩個3年的次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它的特色,幼兒期簡要說明如下。幼兒期,蒙特梭利稱這階段的孩子重要特性為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AM)。顧名思義,這階段的孩子吸收能力超強,一個比喻就是像乾海綿吸水一般。需要注意的是,好壞都會吸收。因此,「準備的環境」就很重要了。一個三歲的孩子,背誦著「弟子規」不意外,念著1到20也不是數學好,是記憶好。教學閃卡的設計就是運用孩子的這天姓。本章之後第五節談「吸收心智」時會有更詳細的描述。我用英文字what來概述這階段孩子的特性。這階段孩子愛問「這是什麼」,他需要知道很多的名稱。他也可能會問「為什麼」,但是如果過多連續的問太深的「為什麼」,就可能是"超齡"的對話了。這種情況下他可能只是要留住你的注意而已,不是真的需要知道答案。
 
0-6歲的孩子,生理心理變化劇烈,容易生病,身體屬於較不穩定的拉高階段,但也是鍛鍊自然免疫力的好時期,注意營養及運動、睡眠,無需過度保護。這階段內相對「不乖」的年齡出現在4歲左右,這時的孩子心智有了一些基礎,似懂非懂,想要自己當家獨立,「自我」比較強烈,這是好事不是壞事,應該耐心有技巧地引導他。這階段,規律、次序、例行、可預測的事物,對孩子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而且可以強化孩子學習能力。對應這年紀層的孩子,因為「吸收心智」、「敏感期」的階段特質,使得他的學習相對敏捷容易。他的動作發展、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社會化等等都是這階段中很重要的日常功課,必須盡可能得到完整的機會。錯過這一個階段的敏感期發展機會,以後要再補上將會需要加倍的功夫,有些能力甚至可能就此錯失了。        (待續)
                                                                                                      ( 摘自「贏在終點」第20頁)

0 評論

我們認識幼兒嗎?

1/19/2023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 18                                                                                                                                                                                                                                                                     2023 1李定智
「我自己的孩子我怎麼會不認識?」。別誤會,我們說的認識是指認識孩子的天性。先考考自己對孩子的天性有多少了解。你注意到嗎,如果你和兩歲的孩子玩捉迷藏,你應該在相同的地方躲藏,相同的地方出現。孩子覺得這樣很好玩。如果五歲的孩子你還那麼做,就不好玩了。二、三歲的孩子很堅持同樣的事情要用同樣的方法做,他很〝盧〞嗎?「弟子規」、「三字經」甚至九九乘法聽幾遍後他就幾乎都記得了。但先別高興,大多其他的孩子也可以。兩歲多的孩子會從一念到三十,那不是數學,那是國語。還有更深一點的,像西諺說"麻煩的兩歲"(terrible two),你同意嗎?我的觀察是「兩歲不麻煩」!四歲更麻煩! 還有,「幼兒沒有壞孩子!」 (這是信念)。孩子壞,更可能是因情境壓抑了他的天性,使得他的反應看起來像是個壞孩子。「幼兒不會說謊,但是他說的不見得是事實」,這是因幼兒的認知不足的原故。以上種種例子,其實都來自這年紀階段的孩子天性。
 
幼兒階段孩子有許多天性,也許我們略有所知,但常不深切,幼兒的天性如果能夠加以了解並善加利用,對協助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將非常有幫助。如果了解孩子的天性,家裡處處都將會是孩子的探索學習的對象,而不會覺得孩子精力旺盛,只會到處搗蛋。因為你將會知道如何引起他的興趣,引導他的旺盛精力。你會發現他是專注、守規則紀律的,而且你也將不需要巨細靡遺的規定一籮筐連你自己後來都記不得的規定,然後不斷的破功,並因此覺得威嚴掃地而老羞成怒。父母的教養任務必須基於「了解孩子」天性,否則管教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走向極端。適當「了解孩子」天性是良善教養的第一步。    (待續)
( 摘自「贏在終點」第18頁)
 
新年如意 !
0 評論

孩子的本質是寶礦不是空瓶

12/29/2022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 17
​首先,我們要設定對孩子本質的基本信念,有了這些基本信念教養就有了正確的出發點。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信念就是「孩子的本質是寶礦不是空瓶」,空瓶只能被動地裝東西,空瓶只能等著被填滿,而寶礦則需要開發,它具有巨大潛能。孩子具有潛能,不是口號,是可見的事實。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制度,東西皆然,卻似忽視這事實,只以最方便、標準化、量產概念,像生產線一樣製造相同產品的方式,排斥甚至剔除「偏離標準」的孩子。而統計學上來說,所謂「偏離標準」的孩子,包括統計曲線中兩端,即最差(也許需要補救教育的)和最好的(可能是天才資優的)。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文明的高速進展,已將人類帶入非常不同的一種生活模式,大量資訊(information)唾手可得,我們的教育制度如何培育孩子有效的萃取資訊成知識(knowledge),仍必須依靠正確教育模式下培養(cultivate)的大腦。這樣的大腦正如蒙特梭利所說,是一種"思考架構",而不是一個資訊的"容器"而已。也就是說,教育應強調培育大腦成為一個有能力系統地萃取知識的架構,這架構能進一步融會整合出創意。人類的大腦絕對具備這樣的可能性。
另一個面向來看,以目前人類每年能產生出來的資料量來看,空瓶填鴨式教育絕對無法跟上資訊擴張的速度,孩子必需隨著年紀增長,具備過濾整合並消化吸收資訊的能力,亦即資訊數據內化、轉化成知識的能力。面對如此巨大挑戰,幸運的是,根據蒙特梭利畢生的觀察和研究,孩子確實具有這種天性和潛能,需要的只是教育教養方法的調整而已。孩子的潛力可以發揮到何種程度,端看父母認知和努力營造成長環境的程度。因此,首先讓我們記得孩子是有待而且可以開發的寶礦。
( 摘自「贏在終點」第13頁)
0 評論

自制與意志   

12/19/2015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 系列16                                                                                       2015 12 18
 
幼兒階段談意志似乎有點沉重,其實不然。許多幼兒發展研究已經提出,孩子的人格發展中,自制能力(或所謂「延遲滿足」的能力)的建立影響深遠及於成年。自制能力就是意志的執行。意志在大腦發展中是額葉(前腦)的高階功能,而額葉是最晚,通常是成年後才能成熟的,它是「腦之腦」。首先我們可以先談談自制是什麼,還有它的必要性。前面我們提到孩子的「動」與「靜」,我們說「動」是天性,是學習的機會,那麼「靜」就是教育的一環,是如何聰明地動。動靜之間的選擇就是孩子的自制能力。就像車的油門與剎車的搭配一樣,一部好的超跑車,它兼具優異的油門、剎車,才能操控自如。沒有看過沒有剎車的車輛吧?其實在我們的週遭我們看過不少因為缺乏自制而釀成大禍的例子,青少年的爭執鬥毆、飆車、自殺等等都是。
回到幼兒階段來說,孩子在「自我」階段,舉動皆以「我」為中心、在通常能欲取欲求的環境中,很難學到「自制」。一旦進入團體中,願意或不願意,他必須發展「人我」的關係,他很難持續地完全「自我」,因為週圍其它的孩子也堅持「自我」,勢必衝突不斷,環境勢不可能讓他欲取欲求。而人我關係的建立就是讓步、協調、自制的結果。或者說自制能力是社會化的基本能力,是良好EQ的基本要素。自制也是一種意志的的體現。說到意志,有趣的是,幼兒是一種完美主義者,他有追求完美的傾向。在工作中,一旦他專注其中,他常呈現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固執精神。不過,如果這種傾向不能得到環境條件的支持時,他就逐漸喪失這種特質了。因此,善用這種天生特質,培養孩子的意志,是一個有用的培育方式。
具體的來說,在生活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和意志呢?教室內事實上有許多機會,例如,孩子被引導工作必須完整地做完,即使工作本身並不完美。孩子從取用教具開始到完成工作,將教具收拾好並置回原處,有始有終必需被確實遵行。而孩子工作中的專注、重複、努力不懈,應得到鼓勵,環境必需加以支持。此外,「延遲滿足」的能力練習,例如,排隊、輪流等侯、禮讓、分享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教室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教室規則(ground rules)要求孩子遵守並養成這些良好習慣,紀律成為孩子意志發展的奠基石,這是不容易卻非常重要的理解。
 
李定智
(版權所有)
 

0 評論

創意

8/13/2013

0 評論

 

創意

一般我們講到創意,我們想到的常是「天才」、「無中能生有」、「憑空而降」。其實從歷史經驗上來看,「天縱英明」是非常少見的,通常是「一分天才,九分努力」,蒙特梭利說創意是來自「堅實的知識基礎」,而堅實的知識和前面談到的學習上的專注、耐心、自信、責任、獨立又皆環環相扣,創意似乎是這些特質的綜合成果。創意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發展」出來的,需要對的環境。對於成人而言,創意除了「新穎、未曾見」還必須「可行」,光有「點子」不能稱為創意,「餿主意」也常見。而「可行」必須用到系統性思考,多面俱到的通盤行為指引。從大腦發展角度來說,每一部份知識的內化,都形成一種局部相對應神經網路的連結及髓鞘化,當多個網路都相互連結成一四通八達的大網絡時,一個意念的形成才會多點相通而且可行。網路愈周詳,形成新組合思路(創意)的可能性就愈大。創意是來自「堅實的知識基礎」,信可徵也。孩子的創意,讓我們看到他如何善用已學得的知識,而用成人未曾想到的方式呈現出來。觀察敏銳的父母應該很多這樣的經驗。                                                                                                                    李定智

(版權所有)

0 評論

責任感

3/1/2013

0 評論

 
責任感

 

談兩到六歲幼兒的責任感會不會太早了些? 孩子也許不懂什麼是責任感,但是這種氣質是可以培養的。2-6歲的孩子如何培養責任感呢? 試試從次序、序列、完整工作和種因得果的概念來切入。針對孩子能力內能做的工作,試著讓他依步驟、序列,有次序的完成,並接受或享受其成果。這就是很好的因果訓練,也是責任感的先導。當孩子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很自然想自己「當家作主」,想自己做決定。如果你發現當下你很難拒絕,而且讓步似乎也沒啥大不了時,也許就是該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或後果的時侯了。當你不同意,但孩子堅持要照他自己的意思作時,在沒有安全顧慮的情況下,何妨給孩子一些忠告和示範後,讓孩子自己來並學習面對結果。孩子在能獨立前需要先具有相對的責任感,否則孩子就成了「有權無責」的小皇帝,大人成天追在他後面收拾善後了。一般來說,孩子行為能力愈多,愈需要責任感的訓練。「獨立」和「責任」是共生的,不負責的「獨立」是假獨立,是幼稚的。反之,不給孩子「獨立」地做決定,他也就不必負起幼稚、不長大的責任,也就是說,孩子幼稚,成人是要負責的,因為我們沒給孩子機會自己做決定,更別談孩子的「責任感」了。

(版權所有)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13

4/25/2012

0 評論

 
獨立

這可是大題目。獨立的指標是自己能做決定,並依此完成任務。孩子要能做決定,這有許多前置的條件和特質要先具備,例如足夠的認知發展、動作發展,前文提到的更抽象的自信等等。當然,還要有足夠能力去完成。2歲左右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簡單的體現在自理的能力,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一些適齡的自我照顧能力。這裏,值得提醒年輕父母的是,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舉凡穿脫衣服、鞋襪、小號大號、自行進食等等都應儘量逐一落實。在教室中,我們還可以訓練孩子“照顧環境”,如澆花、擦桌椅、擺放餐具、收拾物品等等。平常家庭生活中有許多工作可以直接或適度簡化,讓孩子多參與。曾有父母請教道:「孩子幾歲會自己綁鞋帶?」。我見過三歲的孩子做得到,也見過大班畢業的孩子仍不會的。你說應該是幾歲呢?孩子有沒有被給予機會和適當引導而已。我們希望孩子”獨立”,但我們是否給他營造獨立的情境呢?我們保護過度嗎?我們過多的指點而使他更依賴嗎?我們常給孩子負面的批評而挫折他嗎? 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和父母適時的引導和衷心支持,是孩子獨立的重要養份。

歡迎回應 nj1.kids@msa.hinet.net
0 評論

自信

3/26/2012

0 評論

 
  自信來自足夠多的成功經驗。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成功的經驗呢?就是在自己掌控下完成的工作。“自己完成”很重要,這和自己動手的掌控經驗相關。另外,孩子完成後的滿足感也很重要。孩子平常的工作經驗中,遭遇困難怎麼辦呢?孩子奮戰不懈的特性其實是很常見的一種本性,如果這困難確實超過他的能力,成人可以適時介入做適當引導,但宜點到為止,讓孩子完成其他大部份工作。至於超過孩子能力太多的工作,從開始就應該避免讓孩子啟動不適能的工作。這和兒童發展中所謂“近區學習”(ZPD)理論相關。此外,對於孩子工作成果不如預期時,成人應避免口頭上沒有建設性的批評,而宜改以較積極的動作引導。成人(尤其是親近的)口頭上的批評論斷,常是孩子挫折感的來源,自信的殺手。對孩子不當的期望,反而使孩子退縮不前,不敢嚐試,正是「少作少錯,不作不錯」。另外,好的成果,也不宜過多溢美的稱讚,以免孩子將自然的“內在成就感”的動力,無形中轉化成“外在誘因”,自發性因此逐漸消失無形。孩子工作中如果不斷需要你的認同或讚美,正是依賴“外在誘因”的徵兆。
0 評論

專心耐心

11/18/2011

0 評論

 
  父母對孩子的多樣期望中,「專心、耐心」是很常被期待的。對於幼兒來說,「專心」幾乎只能是自發性的。不怕父母們聽了不高興,還是需強調,我們很難期待只用嘴上說教,孩子就學會專心。「專心」是一種內心的情境,是正確環境培育出來的,它的典型情境是這樣:首先,是一個事物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當孩子被吸引後,不被其它人、事、物打斷或干擾,直到他對這事物滿足而移開為止。只有在他主動須要協助時,成人才能介入。

  回想一下,當孩子幾個月大時你抱著他走動,是否曾觀察到他常會盯著一個東西或人看,這時,你會停下移動,讓他完全滿足移開目光為止嗎?孩子專心時,正是他對外來刺激(訊息)“內化”的時刻。成人敏銳地注意到,並且耐心地等待他“完成”,成人能試著做到嗎?稍大的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他有興趣的事物時,你會粗魯地打斷他的小小興趣嗎?還是耐心地等待,享受地觀察這小小心靈到底在想些什麼?你的步調是推著他匆忙帶過嗎?尊重孩子的步調,體會慢而深沈的智慧,這就是孩子能專注的機會。孩子有專心的機會及能專心的情境,是成人責無旁貸先要提供的。而成人的耐心,常是孩子耐心的學習榜樣。 
0 評論
<<上一步

    李定智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持蒙特梭利AMS證照

    Archives

    三月 2023
    二月 2023
    一月 2023
    十二月 2022
    十二月 2015
    八月 2013
    三月 2013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十一月 2011
    七月 2010
    四月 2010
    三月 2010
    一月 2010
    六月 2009
    四月 2009
    三月 2009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by 新園幼兒園
  • 首頁
  • 入學資訊
    • 關於 >
      • 教學內容
      • 蒙特梭利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相簿
    • 親子屋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