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新園蒙特梭利幼兒園
  • 首頁
  • 關於
    • 蒙特梭利
    • 教學內容
  • 入學資訊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學習計畫書 >
      • 櫻花家
      • 百合家
      • 玫瑰家
    • 親子屋
    • 相簿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

孩子不麻煩

自制與意志   

12/19/2015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 系列16                                                                                       2015 12 18
 
幼兒階段談意志似乎有點沉重,其實不然。許多幼兒發展研究已經提出,孩子的人格發展中,自制能力(或所謂「延遲滿足」的能力)的建立影響深遠及於成年。自制能力就是意志的執行。意志在大腦發展中是額葉(前腦)的高階功能,而額葉是最晚,通常是成年後才能成熟的,它是「腦之腦」。首先我們可以先談談自制是什麼,還有它的必要性。前面我們提到孩子的「動」與「靜」,我們說「動」是天性,是學習的機會,那麼「靜」就是教育的一環,是如何聰明地動。動靜之間的選擇就是孩子的自制能力。就像車的油門與剎車的搭配一樣,一部好的超跑車,它兼具優異的油門、剎車,才能操控自如。沒有看過沒有剎車的車輛吧?其實在我們的週遭我們看過不少因為缺乏自制而釀成大禍的例子,青少年的爭執鬥毆、飆車、自殺等等都是。
回到幼兒階段來說,孩子在「自我」階段,舉動皆以「我」為中心、在通常能欲取欲求的環境中,很難學到「自制」。一旦進入團體中,願意或不願意,他必須發展「人我」的關係,他很難持續地完全「自我」,因為週圍其它的孩子也堅持「自我」,勢必衝突不斷,環境勢不可能讓他欲取欲求。而人我關係的建立就是讓步、協調、自制的結果。或者說自制能力是社會化的基本能力,是良好EQ的基本要素。自制也是一種意志的的體現。說到意志,有趣的是,幼兒是一種完美主義者,他有追求完美的傾向。在工作中,一旦他專注其中,他常呈現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固執精神。不過,如果這種傾向不能得到環境條件的支持時,他就逐漸喪失這種特質了。因此,善用這種天生特質,培養孩子的意志,是一個有用的培育方式。
具體的來說,在生活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和意志呢?教室內事實上有許多機會,例如,孩子被引導工作必須完整地做完,即使工作本身並不完美。孩子從取用教具開始到完成工作,將教具收拾好並置回原處,有始有終必需被確實遵行。而孩子工作中的專注、重複、努力不懈,應得到鼓勵,環境必需加以支持。此外,「延遲滿足」的能力練習,例如,排隊、輪流等侯、禮讓、分享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教室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教室規則(ground rules)要求孩子遵守並養成這些良好習慣,紀律成為孩子意志發展的奠基石,這是不容易卻非常重要的理解。
 
李定智
(版權所有)
 

0 評論

創意

8/13/2013

0 評論

 

創意

一般我們講到創意,我們想到的常是「天才」、「無中能生有」、「憑空而降」。其實從歷史經驗上來看,「天縱英明」是非常少見的,通常是「一分天才,九分努力」,蒙特梭利說創意是來自「堅實的知識基礎」,而堅實的知識和前面談到的學習上的專注、耐心、自信、責任、獨立又皆環環相扣,創意似乎是這些特質的綜合成果。創意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發展」出來的,需要對的環境。對於成人而言,創意除了「新穎、未曾見」還必須「可行」,光有「點子」不能稱為創意,「餿主意」也常見。而「可行」必須用到系統性思考,多面俱到的通盤行為指引。從大腦發展角度來說,每一部份知識的內化,都形成一種局部相對應神經網路的連結及髓鞘化,當多個網路都相互連結成一四通八達的大網絡時,一個意念的形成才會多點相通而且可行。網路愈周詳,形成新組合思路(創意)的可能性就愈大。創意是來自「堅實的知識基礎」,信可徵也。孩子的創意,讓我們看到他如何善用已學得的知識,而用成人未曾想到的方式呈現出來。觀察敏銳的父母應該很多這樣的經驗。                                                                                                                    李定智

(版權所有)

0 評論

責任感

3/1/2013

0 評論

 
責任感

 

談兩到六歲幼兒的責任感會不會太早了些? 孩子也許不懂什麼是責任感,但是這種氣質是可以培養的。2-6歲的孩子如何培養責任感呢? 試試從次序、序列、完整工作和種因得果的概念來切入。針對孩子能力內能做的工作,試著讓他依步驟、序列,有次序的完成,並接受或享受其成果。這就是很好的因果訓練,也是責任感的先導。當孩子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很自然想自己「當家作主」,想自己做決定。如果你發現當下你很難拒絕,而且讓步似乎也沒啥大不了時,也許就是該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或後果的時侯了。當你不同意,但孩子堅持要照他自己的意思作時,在沒有安全顧慮的情況下,何妨給孩子一些忠告和示範後,讓孩子自己來並學習面對結果。孩子在能獨立前需要先具有相對的責任感,否則孩子就成了「有權無責」的小皇帝,大人成天追在他後面收拾善後了。一般來說,孩子行為能力愈多,愈需要責任感的訓練。「獨立」和「責任」是共生的,不負責的「獨立」是假獨立,是幼稚的。反之,不給孩子「獨立」地做決定,他也就不必負起幼稚、不長大的責任,也就是說,孩子幼稚,成人是要負責的,因為我們沒給孩子機會自己做決定,更別談孩子的「責任感」了。

(版權所有)

0 評論

孩子不麻煩系列13

4/25/2012

0 評論

 
獨立

這可是大題目。獨立的指標是自己能做決定,並依此完成任務。孩子要能做決定,這有許多前置的條件和特質要先具備,例如足夠的認知發展、動作發展,前文提到的更抽象的自信等等。當然,還要有足夠能力去完成。2歲左右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簡單的體現在自理的能力,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一些適齡的自我照顧能力。這裏,值得提醒年輕父母的是,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舉凡穿脫衣服、鞋襪、小號大號、自行進食等等都應儘量逐一落實。在教室中,我們還可以訓練孩子“照顧環境”,如澆花、擦桌椅、擺放餐具、收拾物品等等。平常家庭生活中有許多工作可以直接或適度簡化,讓孩子多參與。曾有父母請教道:「孩子幾歲會自己綁鞋帶?」。我見過三歲的孩子做得到,也見過大班畢業的孩子仍不會的。你說應該是幾歲呢?孩子有沒有被給予機會和適當引導而已。我們希望孩子”獨立”,但我們是否給他營造獨立的情境呢?我們保護過度嗎?我們過多的指點而使他更依賴嗎?我們常給孩子負面的批評而挫折他嗎? 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和父母適時的引導和衷心支持,是孩子獨立的重要養份。

歡迎回應 nj1.kids@msa.hinet.net
0 評論

自信

3/26/2012

0 評論

 
  自信來自足夠多的成功經驗。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成功的經驗呢?就是在自己掌控下完成的工作。“自己完成”很重要,這和自己動手的掌控經驗相關。另外,孩子完成後的滿足感也很重要。孩子平常的工作經驗中,遭遇困難怎麼辦呢?孩子奮戰不懈的特性其實是很常見的一種本性,如果這困難確實超過他的能力,成人可以適時介入做適當引導,但宜點到為止,讓孩子完成其他大部份工作。至於超過孩子能力太多的工作,從開始就應該避免讓孩子啟動不適能的工作。這和兒童發展中所謂“近區學習”(ZPD)理論相關。此外,對於孩子工作成果不如預期時,成人應避免口頭上沒有建設性的批評,而宜改以較積極的動作引導。成人(尤其是親近的)口頭上的批評論斷,常是孩子挫折感的來源,自信的殺手。對孩子不當的期望,反而使孩子退縮不前,不敢嚐試,正是「少作少錯,不作不錯」。另外,好的成果,也不宜過多溢美的稱讚,以免孩子將自然的“內在成就感”的動力,無形中轉化成“外在誘因”,自發性因此逐漸消失無形。孩子工作中如果不斷需要你的認同或讚美,正是依賴“外在誘因”的徵兆。
0 評論

專心耐心

11/18/2011

0 評論

 
  父母對孩子的多樣期望中,「專心、耐心」是很常被期待的。對於幼兒來說,「專心」幾乎只能是自發性的。不怕父母們聽了不高興,還是需強調,我們很難期待只用嘴上說教,孩子就學會專心。「專心」是一種內心的情境,是正確環境培育出來的,它的典型情境是這樣:首先,是一個事物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當孩子被吸引後,不被其它人、事、物打斷或干擾,直到他對這事物滿足而移開為止。只有在他主動須要協助時,成人才能介入。

  回想一下,當孩子幾個月大時你抱著他走動,是否曾觀察到他常會盯著一個東西或人看,這時,你會停下移動,讓他完全滿足移開目光為止嗎?孩子專心時,正是他對外來刺激(訊息)“內化”的時刻。成人敏銳地注意到,並且耐心地等待他“完成”,成人能試著做到嗎?稍大的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他有興趣的事物時,你會粗魯地打斷他的小小興趣嗎?還是耐心地等待,享受地觀察這小小心靈到底在想些什麼?你的步調是推著他匆忙帶過嗎?尊重孩子的步調,體會慢而深沈的智慧,這就是孩子能專注的機會。孩子有專心的機會及能專心的情境,是成人責無旁貸先要提供的。而成人的耐心,常是孩子耐心的學習榜樣。 
0 評論

父母對孩子特質的期望

7/14/2010

0 評論

 
  年輕的父母、對於幼兒的成長都有許多的期待,「孩子,我要你比我好!」,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願望。不過,這些期待是否合理可以達到呢? 所謂的不合理,例如,超過孩子的年齡的能力的,又例如,成人未先做自己該做的,像是任憑孩子的學習環境處在「未準備」的狀態(如前所述),卻期望孩子如所期待。我們過去曾調查過一般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期望,常見的有下列的項目。這些期望當然是合理的,但是,這些特質的養成很多不是“教” 出來的,而是“培養” 出來、“燉”出來的。意思是,它們是“情境” 的產物,也就是“環境” 需具備條件,成人也扮演適當的角色。還有,它需要一些時間,不是一蹴可及的,有些特質甚至是父母本身必需也具備才行呢。調查所得的這些期望包括: 專心、耐心、自信、獨立、責任感、創意、自制、意志,以後我們再逐一來討論吧。總之,這些特質的養成需要「情境」、「時間」、「成人的引導」。 
0 評論

成都演講

4/3/2010

0 評論

 
Picture
蒙特梭利幼兒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在於:孩子不是等著被填滿的空瓶子,而是有待發掘其本質的寶礦。施教的態度與方法因而大不同。(以下參考譯自Dr. Montessori’s Own Handbook p.131-2) 在說到孩子「動的本能」(例如摸東摸西),蒙特梭利說「…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孩子)的需求,我們試著阻止他的任何動作和嚐試,而這些動手動腳正是他為自己從這個世界獲得經驗(experiences)的一種本能…他被阻止,於是他反抗,所以就被歸類成頑皮(naughty)、不乖」。 在說到孩子「動」的本能若被壓抑時,蒙特梭利說道「....這關係到孩子精神衛生方面了,尤其是孩子正處於大腦快速發展的階段。這我相信研究精神錯亂和疾病的專家們會感到非常有興趣的…..」。 在說到孩子「動」的本能若被正確地滿足時,蒙特梭利又說到「…如果我們提供他正確的情境(means),並給他全然的自由(liberty)來使用,他的反抗消失了,他(動手工作時)的平靜(calm)和柔和(gentleness)使他看來像是另外一個人(different being)…」 在談到孩子「動」的本能,蒙特梭利總結說道「如果我們關注人類心理健康,我們就不能忘記 ”人的內在生命和他才智的起源,是由特定的天生規律和天生需求所掌控的”」。 蒙特梭利接著說道「有了以上的認識,一個開發和保護孩子內在活動的教育方式(指蒙特梭利教育),就不是只限於學校和老師,而是關乎家庭,尤其是母親們的重大利益了。」  
0 評論

社會化

3/19/2010

0 評論

 
  幼兒社會化的發展主要開始於同儕關係。我們曾提過,0到6歲孩子從「無我」到「自我」到「人我」逐步發展。2歲前的孩子,主要是和手足互動,人我發展較侷限,少子化的社會或孩子受到過多呵護,使得不少幼兒在初次上學時,社交能力相當薄弱甚至不具備。幼兒社交能力常是透過同儕互動及遊戲來發展。2歲前的孩子常是相互伴隨,但各自玩玩具,或被稱為「平行遊戲,」。2歲後,則開始所謂的「聯結遊戲」,就是玩伴間有較多互動,包括對話和模仿。3、4歲左右才開始有「合作遊戲」,孩子會共同玩一個遊戲。

  幼小或社交能力較弱的孩子,較常見平行遊戲。幼兒「參與」能力是一種社交能力指標,若幼兒的「參與」能力較差時,他可能以攻擊方式或打亂活動,並進而造成被同儕排斥的結果。2歲多幼兒攻擊行為,較多為肢體行為,也許是其表達能力未及。其攻擊行為為工具性的,即是為了特定目的,例如,搶奪玩具或受挫時。4歲或較長的孩子,其攻擊則偏向懷有敵意。2歲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時也常有破壞行為,例如丟東西。

  孩子有攻擊行為時,在避免重複上,成人的反應方式也很重要。如果成人屈服,孩子的行為會被加強,並以此模式重複出現。如果成人用體罰方式,卻示意了孩子攻擊的處事模式。較好的方式是,當下制止,但事發或事後應同理並排除孩子的挫折來源,同時引導其正確表達方式。攻擊行為也常模仿自不當的電視、電影或卡通。孩子初次有攻擊行為時除了制止外,要儘量避免動怒(情緒的),甚至以暴制暴,而是盡可能理智地(例如轉移地點)排除孩子的情緒。孩子得到「教育」比得到「教訓」更加重要。否則,攻擊手段一旦形成模式,就更難糾正。如何做到「堅持,但不動怒」,就是父母的修為了,堅持是理智,不動怒是情緒,也就是理智而不情緒。大不易,做到了,親子關係一定得到回報,反之亦然。

0 評論

認知發展

1/6/2010

0 評論

 
依據皮亞傑的認知理論,3-6這個階段孩子的認知發展是,孩子不再侷限於使用動作上的「試誤法」去解決問題,而是逐漸能以抽象的推定思考去進行一個活動。例如,用一個橡皮擦當成車子,或者是可以理解巫婆是老師扮的,不必害怕。這個階段,孩子也漸發展出因果上的理解。例如,一個球從牆後滾出來,孩子會趨前看看牆後是誰在推球。同理心也在這時開始發展。例如,他會去安慰一個哭泣的孩子。不過,要謹慎的是,雖然同理心是道德發展的基石,對於一個孩子,還不能期望他有清楚的是非對錯概念。例如,孩子打人,告訴他被打會痛,並不能有效說服他不再打人。因為,對孩子而言,對錯並無太大意義,至少在孩子的初期認知中是如此。倒反而是,孩子發現打人是不被大人 (尤其是對他“友善”的大人) 「認同」的事,更能制止他不再犯。這個特質是可以運用到有關孩子管教上的,例如,通常孩子在犯錯時,我們容易動怒的深層原因,常是因為我們心裡有個聲音說「我已經告訴過你這不對,不可以做,你還“明知故犯”,你是故意的」。其實,這樣的認定,已涉及孩子對是非的認知能力問題。事實是,孩子在這個年紀,是非對錯的認知能力是相當有限的。要教導孩子須用不同的策略,例如,用較耐心、平和方式,透過不斷提醒及同理心強化,讓孩子養成對的“習慣”,這會比責罰孩子更有效。應該記住的是,這個年紀的孩子雖漸發展同理心,但他的認知仍是以「自我中心」為主要基調。至於這年紀有效幫助孩子認知發展的學習方式是,善用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Vygotsky)的近區學習( ZPD )概念。近區學習提示的是,不斷地運用比孩子目前能力所及再稍難些(”近區”)的工作來引導孩子學習(它是一種視孩子學習狀況不斷調整的動態模式)。另一類似的概念是「鷹架」(scaffolding) 學習理論,指的是在孩子從事工作時,透過成人所給的暫時性支撐和協助,直到他能自行完成它。(記得如何扶助孩子學騎兩輪腳踏車嗎?只有在孩子”應該”可以平衡時我們才會”偷偷”放手)。不論採取何者,成人都須要協助引導及組織兒童的學習。 
0 評論
<<上一步

    李定智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持蒙特梭利AMS證照

    Archives

    十二月 2015
    八月 2013
    三月 2013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十一月 2011
    七月 2010
    四月 2010
    三月 2010
    一月 2010
    六月 2009
    四月 2009
    三月 2009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All Rights Reserved by 新園幼兒園
  • 首頁
  • 關於
    • 蒙特梭利
    • 教學內容
  • 入學資訊
  • 在校訊息
    • 行事曆
    • 學習計畫書 >
      • 櫻花家
      • 百合家
      • 玫瑰家
    • 親子屋
    • 相簿
    • 宣導資訊 >
      • 教育部通報109.01.30
      • 武漢肺炎防疫
      • H7N9流感專區
      • 預防登革熱
      • 狂犬病專區
      • 臺灣母語日
  • 更多文章
    • 孩子不麻煩
    • 教師心得
  • 聯絡新園
  • English